“手術過程如發生異常情況,家人不得與院方和醫生發生任何不理智的行為。是技術原因由醫院方處理。是就診者本身原因由患者自身負責。醫生可總結經驗以利于今后的工作。——患者,2016.5.10,立字上海一醫手術室。”近日,朋友圈開始熱傳一張字條。這是當了28年的醫生李培明第一次收到的病人字條,一份滿含醫患間信任的字條。(5月20日《新聞晨報》)
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看到這個溫暖的“術前字條”不禁令人心生暖意。就在前不久,湖南醫生王俊被患者家屬突然一拳擊倒在地,部分地方也發生了暴力傷醫事件,雖然說公安機關將會對此依法嚴厲打擊,堅決捍衛法律尊嚴。但從根本上講,接連發生的殺醫傷醫事件提醒人們,法律只是解決醫患關系的托底之策,絕非治療“醫療暴力”之良藥,而扭轉患者認識,緩解醫患關系,才是治本之策。
當前社會正處于急劇轉型期,社會上的不良情緒不自覺地就會反應到醫患關系上,尤其是面對難以治愈的疾病時,患者難免有焦慮的心態甚至生離死別之情,這些很容易都歸責到醫生身上。這時候,患者很焦躁、很無奈;醫生很委屈、很迷茫。如何處理好這種關系,這就需要醫患之間充滿信任。
為何要充滿信任?筆者以為,作為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醫生來說,除個別不良醫生外,沒有一個不想通過自已的醫術來使患者“妙手回春”。然而說實話,醫學作為一門不確定的科學,面對復雜多變的病情,醫生的決策永遠不可能完美無缺。然而患者對醫生的最大誤解,就是把醫生當成神,認為進了醫院治不好就是醫生的事。事實上,一名醫生,無論技術多么精湛,都不能保證自己永遠處于最佳狀態。如果不允許醫生有失誤,世界上恐怕就沒有醫生了。
這個時候就需要對患者對醫生這個職業的高度理解與信任。而“術前字條”這位患者正是秉承了這種原則。“術前字條”字數雖少,卻足以成為一個醫患關系相互信任的樣本。試想,如果每名患者都能有這種胸襟和氣度,醫患關系將迎來春天。與此同理,患者對醫生的高度信任,也會帶動醫生的傾情付出,從而為患者贏得一線生機。而這種相互信任,正是現代社會所必須的可貴品質。
也許有人會拿當前醫療行業存在的弊病說事,進而懷疑整支醫療隊伍,就像一個筐里有一個爛蘋果就認為全筐蘋果都是爛的一樣。這種心態無疑是不客觀的。在社會對待醫療行業整體焦灼的狀態中,只看到醫療的背面,而不看到正面并不公正。事實上,大多數醫護人員工作非常辛苦,為了救治病人,他們沒有雙休和節假日,夜以繼日地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時下,也總有媒體不時報道“最美醫生”的行為,這些被網友熱捧的“最美醫生”們,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當下,猶如一股暖流,溫暖了人心,融化了醫患關系堅冰。而此時,這位留“術前字條”的患者無疑也是融化醫患關系堅冰的“最美患者”,值得全社會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