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已成為廣泛共識,然而,如何市民化?市民化過程中最令農民工糾結的是什么?
就業是農民進城要過的第一道門檻,“沒工打”就沒法在城里活下去。“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村可轉移勞動力中,40歲以上的中年勞動力占到很大一部分,這些勞動力具備的知識、技能往往在勞動力市場上只能得到很低的報酬,加之現在外出就業機會成本增高,其選擇外出就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國政協委員、人社部原副部長楊志明兩會期間表示,2015年全國農民工數量規模之大前所未有。今年農民工將面臨就業難、招工難的“兩難”問題。因為吸收農民工就業的兩大行業——沿海制造業、建筑業同時遭遇嚴重危機。
城市難留,房子是繞不過去的坎兒。目前除了極少數進城經商事業有成的農民工在城鎮購買了住房外,絕大部分農民工在城鎮沒有自己的住房。他們的居住方式基本是兩種,一種是租住民房,包括城中村房、車庫、樓梯間、地下室等;另一種是住集體宿舍,包括工廠宿舍、簡易工棚、打烊后的門店等。相對我國近年來城鎮房價持續大幅上漲,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072元。“能維持住生活就不錯了,哪還有錢在城里買房?”來自河南的“60后”許桂蓮回憶起這些年背井離鄉南下打工的日子,連連嘆氣。對于國家出臺的購房新政,許多農民工表示根本沒有聽說過。
隨遷子女上學是農民工市民化的“攔路虎”。四川省統計局的調查顯示,在3000位受訪者中,1346位有隨遷子女需在本地上學,其中有61.3%表示其子女在本地上學遇到不同程度的問題或困難。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一是申請入學限制條件太多、標準太高;二是辦理入學手續繁瑣;三是進入公辦學校困難;四是分配學校時不能公平對待;五是轉學困難,不容易找到愿意接收的學校。
現實中,許多農民工很少在城里看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報銷渠道不暢。按照原“新農合”政策,參合農民就診實行分級報銷制,農民工在異地住院就診,不僅花銷更大,而且報銷比例逐級降低。以新農合重特大疾病報銷為例,在省、市、縣三級醫療機構政策范圍內看病的報銷比例分別是65%、70%、80%。小病拖,大病扛,扛不住了返鄉啃爹娘——農民工這樣自嘲。“大醫院醫療技術好是好,可看個頭疼腦熱就開一大堆檢查單子,花錢跟流水似的,我老擔心他們是‘唬我’。”這樣的擔心讓很多農民工生病了就求助于無證無照的“黑診所”,導致悲劇屢屢發生。2014年河南省曾在百日專項整治活動中取締非法診所2473戶次。
還有就是農民工參保率不高。據《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農民工 “五險一金”的參保率分別為:工傷保險26.2%、醫療保險17.6%、養老保險16.7%、失業保險10.5%、生育保險7.8%、住房公積金5.5%。原因主要是:一工資太低。二擔心政策變化、領不到現在允諾的金額。三也是最大的制度原因,就是戶籍造成的地域障礙,異地轉社保成功率很低。公積金對于很多農民工來說更為遙遠,甚至從來沒聽說過。
附著在農業戶籍上的福利也讓農民工很糾結,比如宅基地財產權、土地承包權、林地承包權等,這讓許多農民工不愿“農轉非”。《人民日報》2015年12月27日的報道顯示,四川省統計局對成都、綿陽等9個城市進城務工人員調查中,53.8%的受訪者不愿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
諸多的現實和制度障礙讓農民工城市難留,家鄉難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