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套專治“中國式過馬路”的神器——“十字路口智能管理(非機動車、行人)系統”在臺州溫嶺人民路與體育場路十字路口亮相并投入使用。8組LED顯示屏分別位于十字路口左右兩側以及地面,通過聲和光無死角提示行人千萬不要闖紅燈。自從這套神器參與交通管理,斑馬線前變得秩序井然,交警們大呼省心省力。(5月2日浙江新聞網)
百度一下,便會發現浙江省街頭斑馬線“神器”還真不少:2013年4月,杭州市交警部門推出攝像機加大屏幕的整治措施,對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違法行為進行實時攝像,并上傳現場大屏幕曝光;2014年10月,金華市首次啟用行人闖紅燈抓拍系統,隨時抓拍闖紅燈者并當街播放;2014年11月,溫州市區使用斑馬線智能護欄。綠燈時,欄桿升上去,行人有序通過;紅燈時,欄桿自動降下,攔住正準備橫穿馬路的行人等等,這些措施都對引導和規范行人文明通行產生了較好的效果。
“中國式過馬路”一直是各地交通治理的頑疾,也使禁止行人闖紅燈、不走人行橫道、跨越隔離欄等交通法規制度成為一個擺設,十分尷尬。浙江省多地規范行人文明過馬路的做法卻給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法規制度固然重要,但落實法規制度的運行機制比法規制度本身更重要、更可靠。
所謂運行機制,就是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能保證法規制度落實到實處的完備封閉的管理體系。這個體系,要環環相扣,相互制約;既有起點,又有終點;既有過程,又有結果,而不能出現斷茬和脫節。不封閉的機制,就沒有效力。
臺州交警發明的“十字路口智能管理(非機動車、行人)系統”,使用一周就使斑馬線前變得秩序井然,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搶走斑馬線的現象減少了,機動車的通行也變得更加暢通。以往,一個上午就能“抓到”好幾十個闖紅燈的行人,使用斑馬線“神器”之后,闖紅燈的人減少到了五六個。顯而易見,這個系統在普及交通安全的同時,也大大彌補了警力的不足,這就是機制的魅力。
從浙江規范行人過馬路行為的實踐看,十字路口智能管理(非機動車、行人)系統之“神”,就在于善用糾錯機制,并對行人產生了更大的約束力。目前,各地在行人交通管理中,通常對實體性、程序性的法規制度強調得比較多,而對保障性機制考慮得比較少。應該說,各種“要求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的法規制度已經不少了,但為什么“中國式過馬路”總是解決不好?分析起來原因主要在于,缺少保障“禁止行人闖紅燈”規定有效落實的糾錯機制,即缺乏類似于斑馬線前的“神器”這樣的東西。
臺州街路斑馬線前大變樣再一次證明,善用機制的管理,才是一種智慧高效的管理,它有利于管理工作預置,防患于未然,不僅管理效果好,而且具有管理簡單、高效和人性化等明顯優勢,而借助于制度的管理通常都是事后的、被動的,不僅效果差,而且管理成本和失敗成本都比較大。提高管理實效,應始于管理運行機制設計的精化與細化,而不是簡單地死摳制度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