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以來,我國北京、上海、江蘇、安徽、河南等多個地區的醫院出現血荒,全國70多個大中城市,50多個供血不足,一些醫院甚至因為缺血停掉了80%的手術,還有的患者一個月內手術被推遲了6次,就在各地缺血的背景下,一些“血販子”卻瞄準了法律法規的漏洞,把國家明令禁止買賣的血液當成商品出售。(4月26日齊魯網)
比起號販子,血販子的手段更加“高明”,行為更加可惡。血液乃是人體的生命之源,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卻有血販子利用“互助獻血”的制度漏洞打著法律的擦邊球,在血液資源緊缺的語境里尋求販血謀利的“商機”。
正如新聞中營造的嚴峻形勢,全國70多個大中城市,超過50個地區的醫院出現供血不足,一些醫院甚至因為缺血而停掉了80%的手術。血液庫存不足,手術頻遭中斷,生命失了分寸,對于病患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正是緣于血量的供不應求,血販子挖空心思,伺機而動,暴利的驅使令其不惜鋌而走險,吮血斂財。一邊“充當好人”為病患“排憂解難”,向病患家屬獅子大開口,一邊扮演著“嗜血狂魔”,煞費苦心地壓榨賣血者,為輸血者和用血者牽線搭橋,互通有無,牟取暴利。
另一方面,血販子深諳“監管之殤”,也深知“病患之需”,肆無忌憚地游走在各家醫院。毋庸置喙,血液的供需失衡是醫療行業客觀存在的現實,血販子瞅準的是“并非所有的病患都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血源”的無奈。于是,只要血價在尚可承受的范圍內,各取所需的“買賣”自然一拍即合,各家醫院門口的“血頭”猶如號販子一般,已然成為公開的秘密。
號販子的出現會引發系列的社會問題。當血販子成為病患最后的“救命稻草”。即使給出的價格比高出醫院四五倍,依然有病患迫于治病所需而被動接受。這極大地增加了病患家庭的經濟負擔,特別是對于家境不濟的家庭更是不堪重負,難以為繼。
其次,分工明確的販血組織擾亂了醫療服務秩序,無形之中更是激化著血液資源的供需矛盾。不止依靠零散的無償獻血的血庫很難補給充足,“有償獻血”的暗流涌動也會對其造成潛在的沖擊。然而,明知這種違法行為猖獗,血站工作人員卻因無權干涉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公安部門對此更是“坐視不理”,亦或者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個小時過去了,血販子們依舊在血站附近活動”,何止是某個地方的個別現象?
表面上,血液供給緊張、供求關系失衡,是血販子應運而生的客觀因素。而本質上,則是“互助獻血”制度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在實際操作中,用血病人的“親友”范圍往往很難明確界定,醫生包括醫療機構甚至血液中心都沒有能力去審核獻血者與用血者之間的關系,這個依托在“互助獻血”名義上的販血鏈條就自然而然地滋生出尋租空間。而各方姿態的“高度統一”,使得他們堂而皇之地鉆法律的空子。
既然是互助獻血制度的疏漏引起,單靠打擊幾個號販子顯然治標不治本。沒有無懈可擊的制度兜底,根治“販血頑疾”就無從談起。不妨在輸血者和用血者的關系界定上慎重核查,堅決不給不法分子留有鉆空的余地。要知道,默許是最大的縱容。當然,還應出臺規范互助獻血制度的附加明細,補齊漏洞短板,防范于未然。在合理分配血庫資源的同時,既要動員無償獻血,公示血液去向,樹立無償獻血的公信力,也要統籌規劃血庫資源,提高生命之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