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家鄧石如曾對字畫布局有這樣的判斷:“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該留白處留白,該著墨處著墨,疏密相致,虛實相間,如此方能收獲紙墨交相輝映的妙趣。“計白當黑”的古典智慧,在一個地區的具體規劃中,同樣值得借鑒。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了挖掘經濟發展新動力,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低效地再利用”便是其中一項。但筆者在最近一年多對江浙農村的走訪和考察發現,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低效土地再利用也出現了一系列與政策初衷相違背的現象和結果。
比如,在一些村民聚居的生活區域,土地管理和規劃部門未能從鄉村和區域綜合功能區應有的規劃思路出發,單純以技術指標作為標準,輕率地對有關在居民集中區域進行廠房建設“開綠燈”。粉墻黛瓦的田園鄉村突兀地出現一些廠房工業建筑,不僅破壞了鄉村景象,而且伴隨企業生產帶來的排污、噪音等問題,破壞了鄉村生活固有的平靜和諧,給民眾的生活質量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工廠、企業的確為當地貢獻了稅收和就業,但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評估,這些成果遠不能與其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生態損害相抵。
發展未必要以破壞鄉村和諧為代價。這里的關鍵,就在于決策者的發展觀、大局觀和歷史意識。撥開利益的遮蔽,才能看清未來的容顏。區域建設就像在一張宣紙上作畫,每一落筆,都會對整個區域的未來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因此,有長遠、全局、先進的建設和規劃理念至關重要。其實,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國外已有的經驗來看,一些山水田園風光的小城鎮,不僅能夠容納足夠多的就業,也能讓人詩意地棲居。可以說,現代化與保持、保護傳統的鄉村風貌并不矛盾,相反,完全可以并行發展、相得益彰,關鍵就在于發展理念是否跟得上,規劃者內心是否有對傳統、文化、歷史的尊重、珍惜和敬畏感。
此外,完善的決策機制,同樣不可或缺。在現代政治學和公共管理領域,有一個著名的“預警原則”:在一些具有爭議性、對公眾生活和健康具有潛在影響的問題決策上,如果就其施行的可能后果未能達成科學共識,則主張行動一方,應該承擔相應的風險責任,需要承擔舉證其行為對他人、環境無損害的責任。這就要求決策環節,必須公開透明,充分考慮多數人的利益。就拿低效土地再利用政策來說,在民居集中的區域是否適合建造廠房建筑,規劃者首先便應該評估,這樣的建造和布局對環境、居民日常生活會帶來怎樣的綜合影響,同時,也應該充分聽取周邊居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再慎重作出審批決策和出臺規劃意見。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每一個鄉村都是一幅書畫,作為“書畫家”的規劃者,應該有“計白當黑”的意識。一幅畫作,并不一定要把空白區域都填上內容和顏色;一個鄉村和社區,也應該有各種功能區的設計,并不一定全部都要“物盡其用”。在這個意義上,怎樣認定“低效地”,如何在規劃中體現民生溫度、文化關懷和歷史敬意,都值得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