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中國的城市化率已達55%以上。在城鎮化率不斷提升的當下,各種城市病爆發,但城市的管理方式卻并沒有“與時俱進”,比如在解決住房、道路擁堵、外來人口入戶及相關公共服務、環境污染、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間互聯互通等問題方面,很多地方反應滯后,應對措施簡單、粗放,城市治理體系的不完善與城市快速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改革創新、依法治市,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p>
——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促進城鄉人口流動。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城市化過程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聚集,農村地區不斷轉化為城市地區的過程,同時也是城市通過資源聚集效應把城市文明不斷向農村地區輸送的過程。城市水平發展的高低由當地的經濟水平來決定。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府實施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借此控制人口流動達到控制城市規模的目的。這是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物資緊缺,城市供應困難,國家不得不采取減少城市人口的辦法。這種政策延續到現在變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的路徑依賴。比如說,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對外來人口收取高額的城市管理費,對農民工設置較高的戶籍轉入門檻,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收取較高的借讀費,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不能異地使用等沒有法律依據的“土”政策,客觀上違背了城市發展的規律,沒有發揮城市聚集優勢資源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城鄉人口自由流動。因此,必須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切實做好城市工作。
——改變城市發展路徑依賴,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城市和經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為支持城市和工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實行了“剪刀差”經濟政策,即把農產品的部分價值通過壓低農產品價格轉移到工業產品上。這種價格與價值的背離嚴重損害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現象以城鄉土地價值“剪刀差”的面貌重新出現。許多地方政府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短缺,逐漸開始依賴土地財政——通過征收、拆遷、改建等城市活動,達到土地增值,增加地方財政收入。這種發展路徑的負面效應是,城市規模盲目擴張,土地被低效率使用,城市的貧困人口不斷增加,經濟結構轉型艱難,社會矛盾增多。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到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出“新常態”,靠投資、出口、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在減小。2015年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意味著創新驅動將是新常態下新的增長動力。對城市而言,就是創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讓城市的發展更符合人的發展需求,更符合可持續、包容性發展的理念。
——增加社會公共服務供給,促進城鄉社會融合發展。“城里人”與“農村人”曾是中國人的身份標識?!俺抢锶恕币馕吨鴥炏仁褂靡恍┥鐣伯a品,比如廉價、甚至免費醫療,優質教育資源,便利的交通設施和生活設施,住房補助,較多的工作機會等等。今天,在南方發達城市,城市治理水平較高的城市,這種城鄉差別已經不明顯。但在廣大西部地區、落后地區,城鄉社會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還有很大差異。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留守老人養老問題、城鄉醫療服務水平差距大問題,城鄉交通不便利問題,農民家庭收入增長困難等問題,始終困擾著各地政府。個人的貧困可能是個人能力問題,但是,地區整體性貧困或連片貧困,可能與地方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有關。在一些“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地方,生存都是問題,何談發展?因此,政府在考慮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時,要優先考慮農村地區,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