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創新活力有賴四種保障:產權、吃飯、住房與社保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今天,我們的討論涉及到了人權、體制等方面的問題。我的看法是,在目前基本政治架構之下,中國仍存在一定的改革空間。如果充分利用改革空間,中國創新活力將繼續釋放。
第一,農產品價格要相對低廉,降低老百姓的吃飯成本。發達國家老百姓的吃飯成本通常為總支出的20%左右,我國同一指標為36%左右。中國一定要保證吃不起有機農產品的普通老百姓的食品安全,這就要確保大宗農產品的基本安全。未來,我們應把工夫下在大宗農產品上。我曾對此做過調查,發現農業經營規模越大,單位面積使用的農藥、化肥越少,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推進規模經營提升大宗農產品的安全。我甚至想,若政府不再補貼小型有機農場,而是通過宣傳引導高端收入者去購買有機農產品,是否可以減少一些資金浪費?如何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這是精準改革的重要課題。
第二,老百姓的住房形態應以獨棟房屋為主,而不是以高層樓房為主。在歐美國家,城市居住用地占比為45%左右,東京達59%。我國同一指標通常低于25%——城市規劃中公共部門占地過大,百姓居住用地被過分壓縮,這種狀態不僅抑制消費,還有很大的社會穩定隱患。我曾屢次向相關部門建言,在國內設立農業保護區,大略方案是:全國大概有60億畝土地適合人類居住,可將其中的30億畝設為農業保護區;另外30億畝交由地方政府管理,這樣政府可下放這部分土地的使用管理權限,中央政府只做“參數控制”即可。決策層對此的擔憂之一是,如今全國已有約2.5億畝的村莊占地,城市建設用地、開發區工廠占地等的浪費都非常嚴重,如果再大規模放開土地搞建設,容易出現大村吞并小村的蠶食現象。我認為,這個問題并不難解決,辦法是建立農業保護區制度和參數管理制度。中國的耕地保護理念應由保護“地”轉變為保護“地域”。如果有30億畝的農業保護區(其中包括河流道路),其余土地的用途管理可以改變方式。若要實現全國大部分城市居民(將來的中產階層)每戶都有獨棟住宅,只需土地7000萬畝,其中存量土地如果利用好,就可滿足大部分需求。這件事的核心意義是:人民因有了自己的地產而更敢于消費,職業選擇行為會發生很大變化。家庭住房地產的建立還有利于社會穩定。
第三,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確保公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這個意義甚大,這里就不去講了。
第四,深化產權制度改革。降低吃飯成本、改變居住形態,都涉及土地產權。耕地承包權的永久不變有利于土地流轉,從而有利于降低農業成本;建設用地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居住形態。這個作用意義深遠,怎么估計都不過分。
以上4個方面的工作若能做好,未來中國經濟在20年左右的時間里保持7%左右的增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