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的成功與否,與企業的生存、利益息息相關。企業只有營銷才能實現利潤,其它都是成本,企業最大的成本就是不懂營銷的員工。在傳統時代,企業如果不去營銷、不懂得營銷,發展就只能固步自封;在互聯網時代,抓不住營銷的本質,最終可能是折了兵還要賠上夫人,比傳統時代更慘。那么,營銷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國內著名管理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包政教授的《營銷的本質》一書,在直言營銷本質的基礎上,詳析營銷的職能,然后以案例的形式,展現包括內在本質動因及其外在表現形態在內的、商務活動方式演變的歷史邏輯。
營銷的本質
市場營銷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產品變成商品而產生的。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人們對營銷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20 世紀中葉以前,人們普遍以為營銷的本質是商品流通的過程;20世紀中期,人們認為營銷的本質是企業的一種職能過程;20世紀后期,伴隨著競爭的加劇,人們認為營銷的本質是企業識別需要和滿足需求的活動;20世紀末期,人們認為營銷的本質是創造產品和服務引導人類需求的社會活動;跨入21世紀,人們認為營銷的本質是企業細分市場、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近年來,互聯網的力量真正得到彰顯,營銷手段五花八門,關于營銷本質的認識,自然也各持其說。
對于企業或者生產者來說,內心永遠有一道抹之不去的矛盾沖突,一方面要滿足需求,另一方面要追逐利潤。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沖突,企業的命運也就可知了,各領風騷好幾年,難以基業長青。包政教授在《營銷的本質》中,以王永慶最初賣大米的例子來抽取原道:改變坐等生意的現狀,送米上門。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三個環節:第一是配送,占有了顧客的米缸;第二是增值服務,把陳米倒出來,把缸擦干凈,陳米倒在新米上面;第三是客戶檔案,記錄家庭人口、每天大米大概消耗,在下次吃完前送到,從而深化了與客戶的聯系,將生意持續下去。
于是,包政教授言歸正傳,營銷的本質,不僅僅是為了交易,實現商品的價值,而應該是不斷地深化與顧客的聯系,并以此不斷地深化自己的組織,建立持續交易的條件和基礎。由此可見,營銷并不等于銷售本身,更不等于諸如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等的銷售策略,而是給銷售帶來機會。人性的多樣性,特別是喜新厭舊的特點,決定了“營銷就是利用人們的弱點”的經典,因為營銷無處無時不在,而且越是在自然的行為中產生、越是大家熟視無睹的事情,效果越好。
營銷的職能
管理大師德魯克有一個經典的三段論:第一,企業只有一個恰當的定義,就是創造顧客;第二,一個企業何以能夠持續發展?就是要把營銷當作核心職能;第三,歐洲在今天這個時代以這么大的規模和這么快的速度恢復經濟,得益于他們把營銷當作企業的一項核心職能。那么,營銷究竟具有哪些職能呢?在《營銷的本質》中,包政教授為我們列舉了4項基本職能。
營銷的第一項職能:奠定市場基礎。對企業來說,生存是第一位的,最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市場扎根。豐田汽車在1950年的時候已經瀕臨倒閉,2007 年全球銷量卻達950 萬臺,正是得益于神谷正太郎的“不務正業”,成立修理公司、半舊車銷售公司,開辦汽車駕校、修配學校等,以此開發潛在市場,延伸產品銷售,從而讓市場扎根了。相比跨國企業,本土企業顯然更具優勢,這是值得琢磨的。
營銷的第二項職能:進入顧客價值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過去的生產引導消費已經變成了如今的消費決定生產,這也決定我們最優先該做的,已經不是把技術變成產品,而是把技術直接深入到顧客的價值鏈中去。就如IBM公司的咨詢部門一樣,一個行業一個咨詢部門,先搞系統解決方案,搞技術應用開發,然后再反過來形成產品,確定怎么生產、生產多少以及生產什么。
營銷的第三項職能:導入市場需求知識。從技術到產品的邏輯,盡管從技術、功能、性能到供銷、有用性,都很有說服力,但市場卻越來越不買賬,我們必須反過來,從需求概念到產品概念,到情感訴求再到價值主張,用需求知識代替產品知識,用產品消費代替生活體驗知識,用產品差異代替生活差異,用顧客壽命周期代替產品壽命周期。商品之所以不同于產品,是因為商品本身就包括了市場的概念、推廣的概念,消費的教育和傳播的概念。
營銷的第四項職能:強化內部價值鏈。互聯網帶來的重要管理方式變革,就是由傳統的科層制變為扁平制。就企業來說,扁平制最本質的變化,就是不再有獨立的研發、生產、物流等,而是企業內部的各個環節,都圍繞營銷走向綜合,走向整體,整個組織走向營銷組織。第一條內部價值鏈是物流管理,包括采供、制造和銷售,要從規模經濟走向速度經濟,提高響應市場的速度;第二條內部價值鏈,包括營銷、產品概念和研發,形成產品受益周期,提高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第三條內部價值鏈,包括技術服務、客戶關系,不斷深化與顧客的聯系;第四條內部價值鏈,就是營銷中心本身是怎么構架的,根據市場和競爭的基本命題,形成基本策略。
營銷的表現形態
《營銷的本質》一書的第三章到第七章,以福特、通用、長虹、TCL以及豐田、ZARA、以純的商務方式為例,在深入剖析和對比大量銷售方式、深度分銷方式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社區商務方式。工業化把銷售分離出來,并實現了規模化的大量銷售方式,曾經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忽視營銷,最終使得銷售變得越來越無效。深度分銷方式通過不斷整合渠道以及渠道終端門店的力量,展開市場的爭奪戰,它的有效性在于資金利潤率,但一旦邊際利潤趨向于零乃至負值的時候,深度分銷方式也就走到了盡頭,必須轉向社區商務方式。
之所以說社區商務是未來的出路,是因為企業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已經發生了改變。過去,社會是家庭社會,家庭承載了整個社會的教育、生計、倫理、道德,甚至是軍事等功能;但工業化大生產,使企業代替家庭成為了社會的組織基礎。企業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利益組織,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如果企業不能穩定,整個社會就不能穩定。后工業時代,產銷矛盾加劇,供求關系逆轉,最直接的表征就是消費者的地位提高,企業只有走進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構建起生產企業、分銷商、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社區,才能謀求市場的最終扎根。
包政教授在《營銷的本質》中指出,互聯網思維就是社區思維,互聯網時代正遵循著自然規律向著人與人之間構成的社區回歸。如果企業不努力去構建社區商務方式,即使今天的一些紅紅火火的電子商務或互聯網公司,將來也會像農貿市場一樣迅速衰退,因為消費者需要便宜貨的時代正在過去,如果不能跟進消費者在生活上的追求,以便使它們在生活方式、生活品質、生活理念乃至生活態度上,持續獲得良好的體驗,獲得美滿的感覺,最終他們自然會用腳投票。由此,“互聯網+”的真正實質,就是通過互聯網構建底層的大數據庫或經驗數據庫,以確保整個社區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把事情做正確,從而進一步夯實持續交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