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省推進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魏宏省長強調,各地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全面落實國家和省級層面出臺的支持政策,為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搭建好各種平臺,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真正讓他們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為四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力。
當大批進城農民工因找不到工作而徘徊在城市邊緣的時候,有一批人,已經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們就是走在創業路上的返鄉農民工。在深化農村改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城市就業不景氣的背景下,此番景象讓人振奮。然而,從很多成功的案例和失敗的教訓來看,農民工返鄉創業,僅僅有錢和有技術還不夠。一次成功的創業實踐,往往是那些借政策之利,依環境之便,行市場之用者??梢哉f,政策、市場、環境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成功與否的三個重要支點。有了這三個支點,就有了創業路上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創業成功,只有借政策東風,才能事半功倍。很多成功的創業者,也往往都是政策的獲利者。所以,懂得政策,把政策用好用足,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需要;做好這方面的宣傳,也是各級政府部門的分內之職。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包括四川在內的各個省份來看,在目前這個時間節點紛紛出臺各項政策,大力呼喚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有著深刻背景的。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與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城鄉統籌政策和戶籍改革政策相關,也與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目標契合。以我省深化農村改革為例,在2014年9月份,省委深化農村改革推進會就明確了改革主攻方向: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發展水平。誰來做這樣的新型農民,誰來擔當這樣的市場主體,可以說返鄉農民工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在外面的世界闖蕩多年,有技術,有視野,甚至有的在外發展已小有成就,有著一定的資金積累。把農村深化改革的政策落地,把政策紅利充分釋放出來,進一步發揮好這個群體的帶動作用,無疑正當其時。
要把返鄉農民工最終留下來,還要看市場的回報。據本報報道,我省目前規模養殖戶達到45萬戶,30畝以上種糧大戶1.3萬戶,家庭農場1.7萬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703家。這些農村深化改革帶來的產品“收成”怎樣,是不是能真正地幫助老鄉致富,最終還是要看這些產品能否在市場上賣出去、賣個好價錢,這得看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市場能做多大,返鄉農民工的成就就會有多大。
我們知道,植物移植最好要帶土移栽,市場就是創業者的土壤。一些農民工在沿海城市創業成功,但這并不一定就能復制回家鄉。避免“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情況出現,復制的就不僅是項目,還有市場環境。在市場培育方面農民工可以作為連接城鄉的紐帶,30多年來,城市一些產業特征也深深地打上了農民工的烙印,加強農村勞動力輸出地跟輸入地之間合作,在召喚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同時,和東部城市產業的梯度轉移結合起來,和本地市場培育結合起來,打造一個有著完善的產供銷鏈條的市場體系。市場和創業者的關系是魚水關系,淺水得魚蝦深水得蛟龍。只有把創業的“水池”做深做大,才能讓創業者有更廣闊的“魚躍”空間。
創業成功還要有一個適宜的創業環境。不少農民工對返鄉創業心存一定的顧慮。和在外打拼的城市相比,硬件方面的差距還在其次,他們最擔憂的是家鄉的創業環境不夠優化。比如,一些基層的公共服務體系尚待進一步健全;辦事、創業的商事環境不盡如人意;辦證、貸款還可能遇上人情掣肘等等。本來是一些應該得到的優惠政策不爭取、不付出成本就很難拿到,“熟人社會”的負面效應時時在創業路上顯現??梢哉f,這種落后的文化氛圍和社會氛圍是返鄉創業真正的“攔路虎”。無論是國家層面對創業者定向減稅減費,還是各級地方政府對創業者實施的其他優惠,最終落實還要靠基層部門。所以理順縣鄉基層的復雜關系,切實降低經營、融資的成本與風險,讓創業者擁有良好的啟動與成長空間,是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激發創新動能的重中之重。
總之,對一個創業者來說,有了政策之利、市場之用、環境之便,可謂就得了天時地利人和,只要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在家門口成功創業就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