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到2014年,50歲以上農民工在總量中的比例達17.1%,人數已超過4600萬。
改革開放后第一撥走出家門打工的農民工,日漸接近養老大關。對他們來說,有很多問題都處于特別尷尬的境地,進城將近30年,還是沒攢下錢,看病養老都顧不上;很多公司沒有給農民工上養老保險;年齡大的他們回老家了基本沒有什么生活保障;老一輩農民工要回去,年輕的農民工要出來,回家依舊沒有養老依靠;多年城市生活,對老家生活已經不習慣;年齡大的農民工即使回去,想發揮余熱,卻不知道回去能干什么……辛勞了半輩子的第一代農民工,現在正面臨著養老問題的考驗:養家養到何時,才敢“退休”?他們中超過八成沒有參加養老、醫療保險,老得起、病得起嗎?城市和農村,哪里才能安放暮年?
農民工吃的也是“青春飯”。超過一定年齡,很多工作就干不了了。沒有退休金可拿,如果也沒有入養老保險,就面臨“斷了進項”的窘境。如果年輕時候家庭負擔重,錢沒攢下來多少錢,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養老”的問題馬上就會浮出水面。
農民工怎么養老,是很現實的問題,關于農民工相關問題一直是政協委員熱議的焦點問題之一,關于農民工養老問題,民主黨派政協委員們怎么說,又有哪些好的建議。
民進中央建議:降低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強制繳費率。在實行農民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建立終身不變的社會保障卡基礎上,與地方財政脫鉤,收支不影響地方財政,這樣既會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時也會增加農民工投保的積極性。允許城鄉社會養老保險權益轉移接續。整合不同的養老保險計劃,妥善處理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問題,盡快建立起地域對接的養老金轉移與折算規則,使勞動者可以在不同社會階層中流動,而養老金權益不受損失。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社保電子平臺。建設全國社保信息共享平臺,設立信息交互中心,建立起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商管理、公安、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稅務、銀行等部門和單位的信息共享機制,堵塞管理漏洞。保障社保轉移的安全高效,確保農民工養老保險流動性,規避手工操作的風險,增加農民工參保信心。多措并舉,提高參保率。適當降低農民工參保門檻,縮短累計繳費年限,結合實際解決農民工保費補繳問題;領取養老金考慮積累的數額,“分段計發”。
全國政協委員趙韓: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和居民養老保險的銜接制度。提高職保轉入城保的轉移比例,將單位繳納部分按一定比例轉入城保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提高轉移制度的優越性,讓多數農民工不再選擇一次性退保。嘗試“以土地換保障”的辦法措施。“土地換社保”在很多地方被用于解決失地農民的保障問題,總體思路就是將土地補償費優先用于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按照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辦法),實現社會保障對土地保障的有效替代。
全國政協委員杜惠平:加大財政在農村養老方面的投入比重。建議現階段將農村作為構建城鄉統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點,逐步提高財政在農村養老方面的投入比重,并按城鄉人口比例配置社會保障金;逐步探索建立由“基本養老金”和“補充養老金”兩部分構成的新型農村養老金模式,各地可依據生活必需品消費的數字確定本地區農村養老金標準,避免“一刀切”。探索尋求多元化的農村養老輔助力量。重視社會資金在農村養老方面的輔助力量。農村養老除政府財政扶持和家庭資金投入外,可以充分發揮社會資金的積極作用,探索尋求比如慈善基金等類型的資金注入農村養老資金,解決資金困境。完善家庭養老,營造“敬老、愛老”氛圍。深入宣傳敬老、養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全社會促進形成尊重、關心老年人的社會新風尚;大力表彰農村孝敬老人的先進事跡,倡導全社會要關注老年人,關愛老年人;新聞部門加大為老服務宣傳力度,國家可開辦“老年臺”,豐富老齡人精神生活;加強法制監督,強化子女贍養父母的法定義務,必要時運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贍養父母的責任。加快推進農村為老服務事業發展。增加農村老年福利機構的數目,爭取每個鄉鎮至少有一個福利機構,同時鼓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機構建設。加快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培養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發展互助式養老服務,滿足農村老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做好醫療保健服務,爭取每個地方至少有一個醫療點,以保障農村老人的身體健康。大力發展老年服務組織。在有條件的村或社區成立農村老年人互助協會,鼓勵較為年輕或身體健康的老人向年紀較大或身體有疾病的老人提供義務性服務,形成階梯式的農村養老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