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市國土規劃委透露,越秀區今年4月已完成文化遺產普查,泰康路52號被評定為傳統風貌建筑線索。今年5月8日,越秀規劃分局向區政府請示對普查中發現的歷史文化遺產線索進行預保護。5月中旬,越秀區政府將相關預保護工作下發到各街道辦事處。8月1日晚,網友“@古粵秀色”發微博爆料:“泰康路52號騎樓原來好好的外立面被全部拆除,現場沒有掛出任何批文。”老房子內墻已被拆除,室內澆筑了混凝土樓板,施工到第4層(8月5日《新快報》)。
廣州騎樓是二十世紀初的嶺南民居和商業代表,是粵派騎樓的典范。曾經很長一段時期,騎樓是一幅美麗的生活圖景:在騎樓底孩子們彈棋、拍公仔紙、跳橡筋,成人飲茶乘涼、開鋪做生意。在沒有高架橋的年代,人們站在騎樓下避雨,因而廣州騎樓已是每個廣州人的驕傲,凝聚了前人智慧和幾代人的記憶,在全省甚至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座騎樓的背后,都有其鮮為人知的歷史,或者頗為傳奇曲折、或者輝煌一時。騎樓是一筆無法復制的建筑和文化遺產,保護好了歷史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大提升,如果打著“原狀維修”名義被拆除,就永遠看不到這段文明了。
不能說廣州市政府對騎樓不重視保護,從市到區和政府部門都相繼制定了保護法規,一套又一套的條文幾近完善。業主也意識到保護騎樓就是保護歷史,但騎樓破損了總得要維修,先后到規劃部門咨詢、向街道辦備案,在沒有得到明顯答復如何做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去“原狀維修”。說業主企圖瞞天過海也不為過。但居委每周巡查一次卻未發現被拆,似乎就說不過去了。業主對騎樓大手術不是兩三天就完成的,從5月26日巡查時就發現騎樓搭起棚架,但業主一句話內部裝修就被忽悠過去。說明這樣的巡查是做給市民看的形式主義,不是貨真價實的監管。只要執法人員進入樓內看一次,就不可能沒發現業主是在拆騎樓。
凡是會隨著動態發展而可能發生變化的建筑物保護,每個監管細節都不能有半點馬虎。只要有一個監管漏洞文物就有了受到破壞的機會。許多時候,監管和執法部門都把人員和經費缺乏作為失職的借口,說很難做到監管全方位全天候覆蓋。重視的時候監管工作就多做點,忙起來的時候就半個月都沒去查一次,即使現場檢查也是走馬觀花。于是只要不出問題就皆大歡喜,出了問題才緊急叫停,事后亡羊補牢。可以說,只要職能部門和街道的監管力量不到位、不深入細致,再多的保護法規也是一紙空文。因而保護好老建筑騎樓,首先要夯實靠監管基礎,把責任心和監管手段落實到位則是重中之重。
根據國家有關文物維護法規,老建筑出現安全問題需要修繕或者拆除重建時,要報有關管理部門核實同意,再請專家實地論證,提出合理修繕方案,然后由有資質和專業水平施工隊伍去實施。但前提是要把保護與管理任務具體到保護項目、落實到崗位、量化到個人,明確保護重點責任和履責重點。要建立可操作性強的追責機制,對管理不到位、履責不力導致保護出現問題、受到損害和破壞的行為,要追究責任。追責不搞和風細雨式的通報批評或誡勉談話,而是傷筋動骨的處罰。這不僅可防止業主沒有經過審批同意就隨意拆除的風險,更重要的是讓公職人員擔起責任。當形成立體式的責任和問責體系時,業主才不敢輕舉妄動,部門和基層政府才會真正做到守土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