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一夜之間,水美魚肥的安徽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變成了“醬油湖”,附近的天井湖也未能幸免,周邊漁民經年累月的辛勤勞作化為泡影:9.2萬畝水域被污染,魚類等水產死亡2364萬斤,直接經濟損失1.9億元……近日大量下泄的上游污水團讓五河縣兩湖流域遭受多年來最嚴重的污染事故,然而對于此次事故責任認定等關鍵問題,上游的泗縣和下游的五河縣各執一詞。五河縣指責泗縣違規排污,泗縣則極力否認,認為流經本地的河水也屬“過境污水”。(7月10日《京華時報》)
為何原本風景秀美、碧波蕩漾的沱湖和天井湖,變成了漂滿死魚、臭氣熏天、令人作嘔的“醬油湖”,變成讓周邊漁民蒙受巨大經濟損失的“傷心湖”?上下游相關部門忙著打嘴官司,都要撇清干系,然而一個事實誰也不能否認:注入兩湖的河流,溶解氧、高錳酸鹽等多項數據都已超標,水質均為劣五類。把完全喪失使用功能和環境功能的黑臭水排入兩湖,湖水焉能不臭,魚蝦焉能存活!
“醬油湖”背后,是打醬油的監管。沱湖和天井湖雖然位于蚌埠市的五河縣,其上游的主要河流卻都在宿州市泗縣境內,橫跨兩個地級市、兩個縣,這就使得每一次的跨界污染事故協調處理起來頗有難度。盡管早在2009年,蚌埠市政府與宿州市政府就簽署了《關于跨市界河流水污染糾紛協調防控與處理協議》,對污水排放和預警等事項作了明確規定,但在現實執行中,水質檢測數據共享、日常監管相互溝通、水質污染預警通報等機制依然是白白擱在紙上、難以落實。
直到此次污染事故發生,記者在現場的所見所聞就很說明問題——由泗縣管理的幸福閘、草溝閘并沒有采取截流處理措施,而是繼續開閘放污水,散發陣陣惡臭,五河縣派駐的看守人員則被強行驅趕。如此“污水過我家、我再往下排、不管亦不問、早早送出境”心態,又怎能從源頭上治污堵污防污?兩地監管部門互相指責、互相抱怨,誰也不愿攜起手來共同蹲下身子作全天候檢測、采取預防性措施。每一次環境污染問題爆發,都只能通過大面積的“死魚死蝦”“水質腥臭”來亮紅燈。
杜絕“醬油湖”出現,需要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全流域的污染防控機制,讓各個地方的監管部門都能形成治污防污的一盤棋,真正實現統一規劃、統一防控、統一管理的“三統一”。如果各地均是“各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甚至是層層把污染接力棒往下游交、自身毫無作為,其結果只能是污染了別人,也自曝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