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口為衡量尺度,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達到多少才算是太大?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放在歷史情境看。羅馬城是世界上最早的超級大都市。歷史學家估計,羅馬公民加上奴隸可能有100萬人之多。羅馬帝國最鼎盛時期也只有5000萬左右人口,和漢朝人口總量大體相當。百萬人口的城市在今天剛來稀松平常,放在那時代卻很了不起。1000年以前,歐洲只有4座居住人口5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其中還有一個是羅馬帝國的遺跡君士坦丁堡,另外幾個城市都屬于貿易發達的伊斯蘭世界。此后歐洲百萬人口的城市出現,還要等到19世紀的倫敦。
中國古代城市破100萬人口的城市也不多。現在史學界估計,大概只有唐朝長安、宋朝汴京和臨安達到這個水平。
這些稀有的古代超級城市,相當部分人口并未從事工商活動。盡管如此,大規模人口聚集造就了輝煌的文明。古羅馬城有大量會堂、圖書館和神廟,還有浴室、劇場、酒吧、客場,甚至還有先進的引排水系統。
中國古代城市鼎盛的宋朝,工商業和海外貿易都空前發達。人口不多的古代社會要形成超級大城市,必得有長期和平穩定的環境,良好的商業環境。當時的人們大概深感驚嘆贊美。我想他們不會有城市人口爆炸的恐慌感。
城市促進經濟發展的道理不難理解。交易成本降低,規模效應促進分工協作和市場發育,城市越大,這種效果越明顯。一個只有幾千人口的小鎮,絕大多數產業無法形成,人們只能進行簡單的分工協作和集市買賣。整條街道只有幾家飯店和酒吧,人們都為熟人服務。大型工廠不會發育,巨大建筑無法產生——因為經營這些場所需要巨大投入,人口不夠多根本無法盈利。
一個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城市,幾乎可以給所有人提供就業機會。產業分工高度細化,知識充分交流,生產技術發展得也會更快。城市給文藝家提供了很好的發揮空間,市民們獲得享受,精神舒展。可以說,城市的物質和精神繁榮幾乎同步。今天的互聯網將市場和分工推廣到全世界,城市的聚集效應還是不可取代。
這就是城市帶給人們的好處,規模越大的城市,這種效應越明顯。任何一個國家,只要經濟持續發展,城市都會有膨脹效應。在過去二十多年,倫敦人口增長超過兩百萬。美國休斯頓得益于經濟發展,人口膨脹也十分顯著,過去十多年增長了超過100萬。中國出現人口超千萬的超級城市,其實正是大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自然產物,根本不必擔心。回看歷史上百萬人口城市,放在現在簡直小兒科,焉知后代看今天不會有相同感覺?
主張限制城市規模的人,基本是從城市病角度來論證。道路擁擠,骯臟混亂,居住壓抑,資源不足和環境污染,這是最多被提起的問題。這些描述很大部分是城市發展到某一階段的正常狀態,比如工業革命時期污染嚴重的倫敦。還有一些則是城市治理出現了問題。城市是通過市場交易聚集人群的,資源要素是通過產權和價格調配。如果產權得到保護,價格被尊重,很多問題就能自然解決。
摩天大樓是為了解決住房不足、地價昂貴而產生的。擁堵更多和交通建設不足,價格人為扭曲,道路規劃錯誤有關。治理良好的倫敦和紐約就少有這些問題。全世界最擁擠混亂的城市不是東京,而是印度孟買。孟買對樓房實行了限高,高層建筑受到限制,以至于遍地都是低矮擁擠的小房子。北京出現看病難、上學難難題,則純粹是權力集中資源,造成供需失衡的現象。大量城市病癥狀是治理失敗的產物,不應成為限制城市發展的理由。
只要經濟在發展,城市化在推進,大城市的膨脹就不可阻擋。1980年中央明確表示“北京人口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超過一千萬”。2002年北京市政府再度提出,在2020年之內將全市人口控制在1800萬以內。現在回頭看,這些預期都太保守了。目前北京統計的常住人口有2100萬,算上流動人口和未納入統計部分,實際已超過2500萬。單單北京的回龍觀和天通苑社區,人口分別超過50萬。
相同的事情發生在上海。上海開埠時縣城加上附近農村人口不足50萬,到1949年達到500萬人口,現在已經超過2500萬。伴隨人口增長,這兩個城市的面積也在成倍擴張,各個生存指標都在改善。如果用靜止眼光看待城市發展,加以限制,誰能想到會有今天之恢弘成就?
城市發展壯大,這取決于良好的經濟環境和區位優勢。明智的市政當局應珍惜大城市優勢,善自治理,而不是打擊防范。城市膨脹起來不可阻擋,衰落下去也難以挽回。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說:“人類的幸福不會永遠在一個地方駐留。”城市興衰在全世界交替上演,昔年的開封、洛陽現在只能在城市史追憶榮光,底特律、芝加哥這些19世紀的大城市,已經讓位于20世紀的洛杉磯、西雅圖。中國的大城市應尋求機會創造輝煌,而不是自廢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