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創業真的“然并卵”嗎
時間:2015-06-23 22:29:27
來源:紅網 作者:吳敏
我出生在中部省份,大學畢業后,留在省會城市工作,而同班同學,男生就我剩我一個人“蝸居”在這兒,其他的大部分去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還有一部分回鄉做了公務員,以至于經常自己問自己要不要出去闖蕩漂泊一番。
今年過年回家,鄰居問我,在哪兒上班,一個月能拿多少工資。還沒等我回答,他就說其他那高中還沒畢業的兒子,在深圳已經拿到一萬多一個月了。話語間,無不透露著炫耀和自豪。她根本不是關心我工作和收入,目的是想說自己兒子在外地打工賺來多少錢,有多么了不起。
以上兩個故事和今天要談的話題有關。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推動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指出,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廣袤鄉鎮百業興旺,可以促就業、增收入,打開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新局面。文件出臺后,有人看好,但是就我個人而言,自上而下的促進,會不會成為一種僅僅只是文件上的政策呼吁,能否帶來改革開放近40年形成的外出打工這一社會形態難說。
新的政策出臺,是畫了一個餅,還是送了一塊肉,農民工心理最清楚,大學生看的最明白。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政策紅包,像是國家在別的微信群里發的,你根本沒進群,搶得到嗎?返鄉創業難在哪里?
第一,出走,已然是是農民工的一種生活狀態。這么些年,外出打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的一種熟悉的生活狀態,這個社會環境和觀念已經形成。呆在家里反而像個像客人,渾身不自在,只有在城市里過著一種即使條件艱苦反倒覺得很適應的生活。鄉戀,變成了一種奢侈品,有多少人,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了故鄉的叛徒。離家,在路上,是他們認為應該有的生活狀態。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農民工或者大學生返鄉創業有一塊心病,那就是不甘心。對在城市打拼沒有獲得成功的不甘心,對沒能獲得城市市民待遇的不甘心,對戶籍制度無聲控訴的不甘心……
第二,家鄉的產業生態成熟度不夠,產業鏈條太過單一。鼓勵農民工等群里返鄉創業,不是一次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需要有成熟的決策應對。就目前而言,回鄉創業夢想照進現實的陽光太弱,一方面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在縣城的可能性有多大,人力資源制約在哪,另一方面農民工所從事的現代服務業在家鄉能否帶來經濟效益,相對極簡的農村產業鏈條,客戶在哪兒,市場在哪兒,消費在哪兒?智者創新,能者創業,農民工本人的能力和有限的資本,如何評估創業失敗帶來的社會問題?
第三是家鄉創業所需要的政治環境和產業環境約束依然存在。一方面縣域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工業園區形同虛設。縣域經濟對經濟帶動的影響在中西部地區相對弱小,如果有,恐怕是房地產帶動的,真正的支柱型產微乎其微。有多少工業園區雜草叢生,這些產業資源現狀沒有盤活,回鄉創業白手起家難度很大。另一方面縣鄉政治生態與經濟發展秩序錯亂交雜,如果不理清楚,返鄉創業,創業機制和配套設施抓襟見肘,基層問題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將是創業面臨的一大壁壘。所以,政府在循序漸進的進行全民創業政策鼓勵的同時,必須考慮到一些現實問題,那就是在基礎設施投入、金融、財稅方面的補貼也不能落下。
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背后,我們還應該關注到一些更為嚴峻的問題,那就是驅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均出現了疲軟,城市里實體經濟面臨巨大沖擊。以建筑行業為主要從事領域的農民工,隨著房地產萎縮,失業在所難免,第三產業服務業隨著消費的停滯不前,也出現了了不同程度的乏力,所以,鼓勵農民工返鄉,可以說是一個迫不得已之舉。
城鄉協調發展,是新型城鎮化必由之路,國家政策思路肯定沒問題,也看到了在稅收財政、社保等問題上做出的努力,但是關鍵是要有扶植政策的執行,更要家鄉在創業創業環境、產業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四個方面予以務實有效的改善,真正使返鄉農民工回得來、留得住、富起來,否則定會落下“然并卵”的口實,形式大于內容,然而并沒有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