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部網站消息,農業部長韓長斌今日表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嚴控新增建設占用耕地,確保耕地保有量在18億畝以上,確保基本農田不低于15.6億畝。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今日正式發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此回答記者提問。
以下為答問全文:
記者:在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出臺這樣一個《規劃》,其背景是什么?
韓長賦:近年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新進展。但是,我國農業發展也面臨巨大挑戰,水土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明顯,水土資源管理、生態補償等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十分緊迫。當前,人民群眾對資源環境保護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更加期待,主要農產品連年增產,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技術模式不斷集成創新,農村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農為邦本”。“三農”是國家穩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要確保我國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給子孫后代留下良田沃土、青山綠水。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按照國務院部署,農業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林業局等部門,在深入基層調研、組織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共同編制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這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接下來,農業部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抓好貫徹、組織好實施。
記者:為什么《規劃》被稱為是一個“綱領性文件”?請為我們描繪一下,未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藍圖是什么樣的?
韓長賦:《規劃》對未來一個時期農業可持續發展做了整體的宏觀設計,既有時間表,又有路線圖;既有階段性目標,又有區域性布局。
首先,《規劃》明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指導思想:就是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產能為本、保育優先、創新驅動、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導方針,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基本原則五條: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堅持創新驅動與依法治理相協同;堅持當前治理與長期保護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與示范推廣相統籌;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
其次,《規劃》描繪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也是發展目標。這就是:到202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結構更加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資源保護水平與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和增強,生物多樣性衰減速度逐步減緩。到203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
要實現上述發展目標,關鍵是要合理規劃區域布局,梯次推進,分類施策。《規劃》要求根據各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將全國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確定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向和重點。其中,優化發展區包括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和華南區,是我國大宗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產條件好、潛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資源循環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要堅持生產優先、兼顧生態、種養結合,在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的前提下,保護好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穩定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友好。適度發展區包括西北及長城沿線區、西南區,農業生產特色鮮明,但生態脆弱,水土配置錯位,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嚴重,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要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立足資源環境稟賦,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適度挖掘潛力、集約節約、有序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發展區包括青藏區和海洋漁業區,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青藏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高原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生態十分脆弱。海洋漁業區發展較快,也存在著漁業資源衰退、污染突出的問題。要堅持保護優先、限制開發,適度發展生態產業和特色產業,讓草原、海洋等資源得到休養生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記者:《規劃》提出了階段性發展目標,請問我們如何來實現?
韓長賦:根據《規劃》,未來一個時期,我們要重點推進和完成五項主要任務:
一是優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按照“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逐步建立起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生產新格局。加強農業生產能力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力爭在種業和資源高效利用等技術領域率先突破。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促進種養循環、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因地制宜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等節約型農業技術,以及“稻魚共生”、“豬沼果”、林下經濟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二是保護耕地資源,促進農田永續利用。穩定耕地面積。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嚴控新增建設占用耕地,確保耕地保有量在18億畝以上,確保基本農田不低于15.6億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堅持耕地占補平衡數量與質量并重,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提升耕地質量。采取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提升土壤肥力。恢復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養分健康循環通道,促進農業廢棄物和環境有機物分解。適度退減耕地。依據國務院批準的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對不適宜耕種的“不穩定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有條件的地方實行林草結合,增加植被蓋度。
三是節約高效用水,保障農業用水安全。實施水資源紅線管理。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推進地表水過度利用和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適度退減灌溉面積。推廣節水灌溉。分區域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加快農業高效節水體系建設。發展節水農業,加大糧食主產區、嚴重缺水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力度。發展雨養農業。在半干旱、半濕潤偏旱區建設農田集雨、集雨窖等設施,推廣地膜覆蓋技術,開展糧草輪作、帶狀種植,推進種養結合。在水土流失易發地區,擴大保護性耕作面積。
四是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防治農田污染。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打好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提高使用效率,“十三五”期末實現化肥農藥用量零增長,減少農業內源性污染。綜合治理養殖污染。支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開展標準化改造和建設,提高畜禽糞污收集和處理機械化水平,實施雨污分流、糞污資源化利用,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排放。改善農村環境。科學編制村莊整治規劃,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保護飲用水水源,加強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加快構建農村清潔能源體系。
五是修復農業生態,提升生態功能。增強林業生態功能。按照“西治、東擴、北休、南提”的思路,加快西部防沙治沙步伐,擴展東部林業發展的空間和內涵,開展北方天然林休養生息,提高南方林業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林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生態功能。保護草原生態。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推進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和草原防災減災。恢復水生生態系統。采取流域內節水、適度引水和調水、利用再生水等措施,增加重要濕地和河湖生態水量,實現河湖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畜禽遺傳資源和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加大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開展瀕危動植物物種專項救護,完善野生動植物資源監測預警體系,遏制生物多樣性減退速度。
為完成以上五項重點建設任務,我們將以最急需、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和領域為重點,統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財政資金,調整盤活財政支農存量資金,安排增量資金,積極引導帶動地方和社會投入,同時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一是水土資源保護工程,包括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水土保持與坡耕地改造項目、高效節水項目、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區治理項目、農業資源監測項目。
二是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工程,包括畜禽糞污綜合治理項目、化肥農藥氮磷控源治理項目、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回收利用項目、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
三是農業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包括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項目、草原保護與建設項目、石漠化治理項目、濕地保護項目、水域生態修復項目、農業生物資源保護項目。
四是試驗示范工程,包括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項目等。
記者:農業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戰略,請問我們準備采取哪些措施來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韓長賦:今后一個階段,我們將主要采取七項措施來保障《規劃》實施。
首先,強化法制保障。研究制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耕地質量保護、黑土地保護、農藥管理、肥料管理、基本草原保護、農業環境監測、農田廢舊地膜綜合治理、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農業野生植物保護等法規規章。完善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法規體系,健全農業各產業節能規范、節能減排標準體系。制修訂耕地質量、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膜、飼料添加劑重金屬含量等標準,為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供依據。
其次,加大執法與監督力度。健全執法隊伍,整合執法力量,改善執法條件。落實農業資源保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等各類法律法規,加強跨行政區資源環境合作執法和部門聯動執法,依法嚴懲農業資源環境違法行為。開展相關法律法規執行效果的監測與督察,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及損害賠償制度,加強審計監督。
第三,深化改革創新。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建立健全農業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引導全社會樹立勤儉節約、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改變不合理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建立社會監督機制。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和監督作用,保障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廣泛動員公眾、非政府組織參與保護與監督。
第四,完善扶持政策。健全農業可持續發展投入保障體系,推動投資方向由生產領域向生產與生態并重轉變,投資重點向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傾斜。繼續實施并健全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測土配方施肥、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農機具購置補貼、動物疫病防控、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補助、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等政策。支持優化糧飼種植結構,開展青貯玉米和苜蓿種植、糧豆糧草輪作;支持秸稈還田、深耕深松、生物炭改良土壤、積造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支持推廣使用高標準農膜,開展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第五,強化科技人才支撐。加強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在種業創新、耕地地力提升、化學肥料農藥減施、高效節水、農田生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環境治理、氣候變化、草原生態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修復等方面推動協同攻關,組織實施好相關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積極探索“項目+基地+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生產單位+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技術集成與示范轉化模式。依托農業科研、推廣項目和人才培訓工程,加強資源環境保護領域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借助多雙邊和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國內農業資源環境與生態等方面的農業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國外先進環境治理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力度。
第六,用好國際市場和資源。依據國內資源環境承載力、生產潛能和農產品需求,確定合理的自給率目標和農產品進口優先序,合理安排進口品種和數量,把握好進口節奏,保持國內市場穩定,緩解國內資源環境壓力。提升對外開放質量,加強對外農業合作,引導企業投資境外農業,提高國際影響力。
第七,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有關部門參加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部門協調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和溝通協調,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形成部門合力。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將耕地紅線、資源利用與節約、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績效考核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