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上架著一座木橋。這橋,仿佛是從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搬過來的。古老,簡陋,富于詩意。橋那邊,是一個只有七八戶人家的小山村。黃色的滿布水漬的土墻,黑色的長著針菲的泥瓦頂,小的雕著花格的杉木窗子,背面有著粗重木栓的被柴煙熏成褐色的木門……(5月24日《湖北日報》)
鄉愁是中國人的一種永恒情結,它飽含著對過去歲月的懷念、對故鄉深沉的愛,是一種美的積淀。在我們的心中,故鄉是一首婉約的詩,是一幅溫馨的畫,是一個旖旎的夢。那門前古樹、小橋流水,那深巷老宅、炊煙裊裊,是我們心底最溫暖最美好的記憶,是我們靈魂深處最干凈最純粹的依賴。
但如今,很多老家在農村的人們卻充滿遺憾的表示,無論是以前的參天古樹,還是原來的風土人情,都正在漸漸失去蹤影。而導致這一現象的源頭卻是轟轟烈烈的“美麗鄉村”建設,卻是大刀闊斧的“城鄉一體化”進程,著實讓人覺得有些惋惜。
“十八大”報告提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城鄉發展一體化。這直接為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指明了方向。但是近年來,部分地方卻對“城鄉一體化”做出了“城鄉一樣化”的誤讀。于是片面的城市優越論、農村現代化就是城市化等錯誤觀念,猶如一臺無形的“推土機”,“抹平”了農村的特質,部分民俗文化、鄉土風貌等正在消失,千村一面并不鮮見,造成了現在“鄉愁無處尋,使人更寂寞”的現狀。
其實,城市強調集聚與效率,鄉村強調自然與悠閑,如果說城市象征著現代,那么鄉村則承載著歷史。城鄉風貌各有特色,保持城鄉風貌差異化發展,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與歷史的傳承。“美麗鄉村”建設不應該追求“城鄉一樣化”,直接把把農村都變為城市,應該走城鄉差別化協調發展道路。也就是說,“美麗鄉村”建設應該突出鄉村特色,保持田園風貌,體現地域文化風格,注重農村文化傳承,留住人們心底深處那份淡淡的鄉愁。
建設美麗中國,鄉村必須美;建設“美麗鄉村”,必須留住美麗鄉愁。當然,承載著我們濃濃鄉愁的“美麗鄉村”,不僅僅是我們兒時記憶中的村莊,還應該是天更藍、水更碧、地更綠、村更潔、人更美的現代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