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20”到“5·23”,深圳四天兩發暴雨紅色預警信號。交警在水中指揮、隧道拖車,水務搶險隊在奔波排險,市三防辦的皮劃艇已上街……網友則在全城接力。除了曬圖示警、轉發氣象交警等部門的官方版積水堵路等信息外,網友還紛紛發帖調侃:“歡迎到布吉來看海”、“原關外地段處處海景房”、“豪宅車位弱爆了,你家有船位皮劃艇摩托艇位嗎”……
事實上,深圳對“龍舟水”嚴陣以待,自去年起就治理了約200個內澇點,但“暴雨比澇”仍然考驗著一個國際化現代化城市的執行力。在城市抗內澇方面,歐美各國的制度先行、利益驅動和創意設計,值得借鑒。
法國文豪雨果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因為城市的排水系統,市民大眾生活中一般看不到,卻一定會切身體會到。如何讓“城市的良心”大大的好?這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更是一個法治城市的制度保障問題。比如,為了從源頭上降低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德國早在上世紀就立法、制定“排水溝國標”、建設規劃導則等,規定建筑設計、業主必須保證雨水下滲用地,以便城市通過雨水收集系統盡可能地減少公共區域建筑底層積水內澇的危險。雨水下滲用地主要包括綠地植被、水池排水溝、濕地、透水磚等,如果業主有錢就是任性,不肯使用透水材料以至于影響周邊地面的雨水滲透、回收、再利用,那就交“雨水費”吧,即按不透水地面的面積征收城市排水管道使用費。
日本作為水資源缺乏的島國,對于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可謂“不差錢”。比如日本規定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須設置雨水就地下滲設施,特別是操場、公園、綠地、高樓架空層;運動場、停車場、市民公共休閑空間、廣場等必須鋪設透水路面,以便于城市雨水調節池蓄水再利用,用于城市景觀等非飲用水系統。為此,日本實行“雨水利用補助金”制度,比如水池每立方米補貼40-120美元,用于安裝雨水凈化器的設備采購。這就如同國內首批“海綿城市”試點的每年幾個億專款專用,補貼能將水泥城市轉化為屋頂綠地鎖水、小區植被滲水“大海綿”的項目……
當然,對雨水利用的制度管理和利益驅動到底都是B2B的事兒,對于普通市民未免有些遙遠。從美國到中國,急速擴張的城市化進程中舊有排水管網跟不上發展的速度也是常事,面對暴雨內澇,大眾最急需掌握的還是避險資訊和自救常識。比如,暴雨中別輕易進隧道,因為你不知道隧道積水有多深;積水中被困車內別恐慌,水位過車門時才是絕地翻身脫困的好時機;暴雨中被困建筑里,不走電梯是常識;路上積水盡量別蹚水,特別是路邊有老舊變電箱時;山邊水邊有暗流,看似淺灘也能把人絆倒……畢竟,被動等救援不如主動避險,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