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4月14日,2015清華同衡學術周主題為“行業的變革與未來”的高端對話上,城市化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楊保軍在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對于現在很多人提到的“規劃界冬天到來”的說法并不接受,他認為,“規劃”是從過去的“非常態”進入了“常態”。過去是“非常態”,我們趕上了發展的高潮,自身也發展起來,但是,我們是怎么走過來的?我們依托于基本學科領域的基礎,行業以及政府。在政府的行動中,我們把專業所學用于實踐,即規劃行業取決于自身學科所學的知識技能,并且當政府需要,我們發揮作用。
楊保軍表示,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成就是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局限性的結果。必然性在于管子曾說的“治國之道,首在富民”,但是,富起來埋下了很多問題,是所謂的“局限性”。對于當時的決策者來說,最后建成什么樣子不是他關心的,他所關心的是必須有規劃,這樣土地就能出讓,就有錢。所以,那個時候不論水平高低,做規劃的人都很忙,這是“非常態”。現在,我們走到了利弊交錯的拐點,過去的“游戲”玩不下去了。當中國處于全面的生產過剩,包括建筑、規劃業都在生產過剩。然而,即便如此,中國的城市化還沒有完成,即便完成,城市的發展也沒有止境。所以,我們有能做的事情,雖然做事的方式將不同。
當回歸常態、進入正常的社會,狀態和心態都不可能像以前那樣“高歌猛進”。如果我們看不清這個行業,不妨看看其他行業。楊保軍認為,規劃行業的出路在于創新。 一種創新是由賣產品到賣服務,充分釋放價值。一種創新是橫向的,混搭。多專業,多學科可以找到新的機會,發揮新的價值。城市發展也要進入常態,我們要適應它。增長是有極限的,發展是無止境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思考哪些所學是社會所需的,我們能為城市做什么,并結合職業理想。
楊保軍分析到,我們擅長的不是存量規劃,是新區規劃。不同于過去做結果清晰的規劃,我們應該把方向明確,比如追求更好的人居環境,人性化等等,而且要從過去的積極敢于走向消極干預。其前提是尊重,留一點空間讓市場去反應,讓理性構建走向協作修正。這些可能是理念、方法、內容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