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近日提交有關“將報刊亭升級為城市報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大力扶持,拓寬報刊亭經營范圍,將其打造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3月13日《新京報》)。
對于報刊亭的風光不再,很多人都歸咎為時代的原因。認為這是發展的結果,即便仍然給報刊亭機會,也很難抓好機遇、用好機遇。其中一個理由是,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報紙、雜志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經營者收入降低。據調查表明,廣州多家報刊亭日均收入不到100元,月收入3000元,同期廣州市最低工資標準為每月1550元。
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為什么出發。當初報刊亭是怎么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其具有的文化功能,可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精神文化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報刊亭的文化功能被削弱了。立足于這一點,如果還承認并且不斷發掘報刊亭的文化功能,就會帶來不同的命運。
報刊亭可以升級為文化亭。比如說,通過互聯網方式,讓每一個文化亭都可以查閱演出信息,同時可以購票,文化亭也可以成為一個WiFi站點。如果這樣的話,那么報刊亭的贏利能力就會大大增加。適當豐富報刊亭的服務內容,適當放寬報刊亭的經營范圍,比如在報刊之外,允許“有限度的飲料、電話充值卡、文化演出門票、城市文化旅游紀念品等都可以進入經營范圍”,這都是值得考慮的。
下水道代表著一座城市的良心,報刊亭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驛站。巴黎香榭麗舍大街這么黃金的地段,都有很多綜合性的文化亭,而且生意非常好。這難道不是一種文化地標嗎?不是一座城市的驕傲嗎?報刊亭的文化功能需要不斷發掘,這值得城市決策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