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24 19:31:06
來源:東北新聞網 作者:李海銀
從“秋褲樓”到“馬桶蓋”,近年來,奇怪的建筑不斷在各地涌現。一些城市政府甚至要求建筑設計“一定要驚世駭俗”,以博得關注,“炒熱”經濟,“哪怕被罵也行”一些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看似是各個城市的“建筑地標”,實則是權力之手干預設計的“權勢地標”。(10月21日新京報)
地標性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指向標、文化導向,對城市的文化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從傳統意義上來說,能夠映射出當地的環境特色、地域文化、發展規劃等信息的優秀作品才能稱得上是地標建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大大提高。近幾年全國各地政府相繼用“國際招標”的方式追求“標新立異”的城市建設,目的是為滿足人們對物質文化需求的新高要求。但一些政府部門對文化與創新的誤讀導致了一些“奇怪”建筑的興起,何為奇怪的建筑?就是那些一味追求高、大、新穎的形式主義建筑,甚至讓人覺得中國似乎成為了“洋設計師”試驗場。
在10月16日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的一句“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是否能夠成為“樣式設計”試驗場建筑模式終止的訊號?能夠真正將中國文化發揚廣大的優秀作品成為主流設計風格的標志?筆者認為,這句話無論是由誰提出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極富內涵的文化之邦,“中國夢“的實現要靠文化的帶動,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多種形式宣傳振興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的光芒更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