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10 19:36:36
來源:東方網 作者:汪昌蓮
近日,整治報刊亭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據了解,北京目前已有72座報刊亭被強制拆除。中午口頭通知,深夜就來人拆除,沒有給亭主出示任何文件依據,也沒有說明緣由。如今,實施強拆的負責單位尚未找到,損失由亭主自行承擔。一夜之間,報刊亭主變成了無業人員。(8月9日《北京青年報》)
首先,折除72座報刊亭,就等于折除了72個就業崗位,就等于砸碎了72位市民賴以生存的飯碗。應該說,解決市民就業問題,一直是各地政府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務,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千方百計地創造就業崗位,幫助市民體面勞動,有尊嚴地生活。然而,一些城市管理者卻反其道而行之,非但不替百姓提供更多的上崗就業的機會,反而無端地取締市民就業崗位,其漠視群眾利益的做法,令人膽寒。
事實上,報刊亭的經營者,大都是老弱病殘,勞動能力比較差,是社會上真正的弱勢群體。他們不等不靠,自食其力,經營一個報刊亭,既解決了自己的生活所需,又方便了市民購買、閱讀報刊,還為地方增加了稅收,為相關部門增添了收入。對于這樣一個有益于社會的群體,政府及相關部門本應該給予關心和支持,為其排憂解難,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退一步講,對于報刊亭,政府不關心不支持不服務也就罷了,也不能橫蠻地拆群眾的崗位、砸群眾的飯碗。
特別是,拆除報刊亭,損害了文化民生。正如媒體和學者所言:“拆除報刊亭是對城市文化生態不符合規律的破壞”。眾所周知,報刊亭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坐標,是文化資源和公共信息的集散地,是城市居民的心靈驛站,更是外地游客的旅行指南。然而,隨著報刊亭的拆除,這一切將不復存在。很難想象,當一座城市趕走了所有的報刊亭之后,其市井文化、便民文化等,在何處追尋?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中產生的焦慮、浮躁情緒,向何處沉淀?游子孤寂之心,往何處安放?
據稱,城市拆除報刊亭,是因為其“違章占道、阻礙交通、違規經營”或“沒人看報紙雜志了”。但事實表明,不是報刊亭“違章占道”,而是群眾利益占了公權濫用的“道”;也不是報刊亭“阻礙交通”,而是文化民生阻礙了政績沖動的“道”;更不是“沒人看報紙雜志了”,而是城市管理者“心中沒有市井文化”了。可見,城市在拆除報刊亭的同時,也“拆除”了群眾利益和文化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