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1-08 13:18:20
來源:荊楚網 作者:郭元鵬
近日,福州“狀元境”公交車站站牌變了模樣,在乘車線路信息之下,以前的廣告變成了一段簡潔的文字典故,對“狀元境”地名的由來及其歷史故事做了介紹。這個創意來自福州一位初中二年級學生。福州富有文化氣息的公交站名有很多,如蒙古營、旗汛口、象園頭等,文史學家認為這種解釋性站牌把福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在細節中展現了出來。(1月7日《東南快報》
這種“典故站牌”很新穎。其亮點在于以下幾點:一是,讓公眾知道了站牌線路名字的來源;二是,減少了廣告污染;三是,對于外地人員,讓他們在春風化雨中記住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和特色。不過,也有點遺憾,就是這個“典故站牌”僅僅就這一處,而對于那些一樣也有文化內涵的公交站牌名稱,依然停留在舊有模式。比如當地的蒙古營、旗汛口、象園頭等,這些名稱對于當地的老年人來說或許能說出一二,但是對于當地的年輕人可能就是丈二和尚的事情了,而對于外地人來說更猶如一部天書。
說到城市,大家都會有千城一面的感覺。公園差不多,廣場差不多,樓房差不多,就連市民的服裝也是差不多的。如果不是不同的地名、路名,你置身于哪個城市,你也未必就能知道。這說明一個問題:城市是千城一面的,文化是諸多雷同的。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特色的,就是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名、路名、站牌。遺憾的是,就是這點可以與別人不同的地方,也被我們搞得“似曾相識”了。一樣的電線桿,一樣的車站牌,一樣的基礎設施。悲催的是這些城市設施還都成了廣告載體。
“似曾相識”需要改變,只有這樣才能讓城市有特色,有文化。福建福州的“典故站牌”是一個初中女生的創意。對于“典故站牌”的設立,我們首先要給地方的有關部門點個贊,他們能夠俯下身子,能夠放下架子,虛心的接受一個小女孩的建議,本身就是一種進步。但是,這也僅僅是一個站牌的“脫胎換骨”。在筆者看來,這種“脫胎換骨”更應該是全方位的,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一個城市死氣沉沉的面貌。
在城市其他方面難以做到個性明顯的時候,我們不妨抓住這些小細節,在小細節上實現自己的與眾不同。而路牌、站牌就是最好的細節。各地在命名道路的時候,在命名站牌的時候,都會將本地有特點的名稱發揮的很好,這些名稱很多都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而這些名稱基本上只有當地人知道,而且隨著傳統文化的日漸受到冷落,還出現了年輕人也稀里糊涂的現象。傳播傳統文化,我們不妨發揮這些城市細節的作用。把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名稱用作路名和站名,然后在這些路牌和站牌上,來一個文化的注釋。這有兩大好處:一是,讓當地人熟悉當地文化;二是,讓外地人了解異地文化。
其實,我們還可以來個延伸,除了路牌、站牌可以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之外,我們的路燈燈桿,我們的游園設施,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呢?但愿,“典故站牌”能成為城市文化“脫胎換骨”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