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是現今中國最熱的話題之一。專家學者們往往從產業支撐、人的身份轉變、社會保障體系等維度來思考城鎮化。這些固然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條件,但隨著年輕人逐漸成為城鎮化的生力軍,他們對生活品質,特別是文化方面的消費往往有著更高要求。文化消費的提供能力,文化基礎設施及消費的氛圍和層次,成為衡量城鎮化的一個維度。
隨著勞動力占總人口的比重開始下降,勞動力價值將進一步顯現,勞動者訴求必然逐步得到彰顯。與只關心收入的父輩不同,現在很多90后打工者還對工作條件、休閑時間,尤其是單位周邊的娛樂設施有了較高要求。另外,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村青年人創造財富的能力在增強。他們對生活改善的企盼和要求,無疑是中國城鎮化的希望和主要推動力。筆者一些出身農村的年輕朋友,畢業后在京工作。他們雖然抱怨北京的房價高、交通堵、空氣污染,但是并沒有打算離開。究其原因,除覺得首都工資高、機會多之外,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可以經常到大劇院、音樂廳欣賞一流院團的演出;看到全國院線第一時間放映的大片;參觀高水平的展覽等。
由此可見,我們的理想城鎮除了要具有相應產業支撐以外,還離不開相對完善的文化消費基礎設施。而這恐怕是小城鎮難以充分提供的。上世紀90年代我國一些學者根據外國的經驗提出“建設小城鎮、解決大問題”,并一度流行。但現在一些外國學者也在慨嘆本國年輕人紛紛遷居大城市,造成部分小城鎮的空心化和凋敝,不少文藝作品也反映了這種無奈和擔憂。
如果把文化消費的提供能力也作為一個維度考慮進去,結合特大城市的大城市病,區域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傾向,及遠離中心城市的小城鎮的種種先天不足,那么我們可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地級市和部分交通條件較好的大縣,及大城市群范圍內基礎條件好的大鎮。正像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的那樣,“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切不可在“城鎮化”的旗號下,在不具備條件的地區搞城鎮化的層層分解指標,人為地建造“鬼城”、“空鎮”。
中央提出,要“增強中小城市產業承接能力,特別是要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那么,加強文化消費的提供能力,加強經營性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無疑是提高服務業比重的題中應有之意。筆者認為,應在三四線城市大力扶持民間博物館建設,政府引導投資興建不求奢華但功能較齊備的音樂廳、劇場。要借鑒政府對農村基層電影放映的一些扶持政策,鼓勵專注于中小城市及部分城鎮的院線,擴充影院和銀幕總量。同時,引導像萬達、星美這樣的大院線更多地在中小城市布點,同步放映大片。
如果像重視規劃、資金、產業等要素一樣,著力培育中小城市的文化消費提供能力,相信城鎮化會有更大吸引力,以及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