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27 18:25:53
來源:四川新聞網 作者:趙楊
2014年10月25日,湖南省邵陽市,5歲的女童夏美玲雙休日跟著64歲的奶奶文應蓮出來幫忙打掃社區衛生。文應蓮是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桃洪鎮梨子園社區的環衛工人,租住在社區附近幫子女照看孫兒女讀書。5歲的孫女夏美玲讀學前班,她的父母在廣州一家制衣廠打工,常年不在家。(人民網,10月26日)
5歲大的孩子,在人們印象中應該是頑皮搗蛋、成天無憂無慮的玩耍,時常依偎在父母身邊撒嬌,然而,有些孩子卻從一生下來便有著不同的成長軌跡,近日媒體關注的5歲小“環衛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女孩才5歲便成了“留守兒童“,為了不讓年過花甲的奶奶過多勞累,雙休日上街幫忙打掃衛生,大掃帚一直未停歇,向垃圾桶傾倒掃到的垃圾甚至需要踮著腳尖,看到這樣的辛酸的場景,刺痛了太多人的心。
首先,刺痛了小女孩自己的心。父母遠在千里之外,沒有他們在身邊無微不至的呵護,看到身邊其他伙伴每天父母接送,心中又怎會不思念,或許一年中想多要父母的幾個擁抱都成為奢望。年邁的奶奶只身一人照顧她,有時或許她還要承擔起照顧奶奶的重任,看到身邊的小伙伴周末能無憂無慮地到處玩耍,自己嬌小的身軀卻不得不選擇與奶奶一起在大街上承受風吹日曬,到處清掃,這樣的童年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可能會留下太多遺憾,對她而言也是一種不公平。
其次,刺痛了孩子父母的心。若此新聞小女孩的父母能夠看到,一定會倍感傷心,自己懂事的女兒從小便能幫奶奶的忙,當然是好事,但天下又有哪個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為了生計,孩子父母不得不選擇到異地打工,便讓小孩變成了“留守兒童”,面對生活,有太多的傷感與無奈。
再者,刺痛了整個社會的心。“留守兒童”,一直是社會十分關注的群體,他們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松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里打拼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里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市里、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地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地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與此同時,在生活中也要吃更多的苦。
時代的發展勢必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但孩子是無辜的,他們不應該成為時代進步的犧牲品。父母再遠也一定要承擔起關心孩子的責任,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此外,還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孩子是未來,孩子是希望,整個社會一定要給他們足夠的關心與關注,因為他們關乎整個教育和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