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無車日”只是一種倡議,并不具有強制性,政府部門也很難強硬推行。與其每年“無車日”尷尬一回,不如在平時下大力氣解決市民的出行難題。
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恰逢周一,多數城市道路擁堵依舊。其實,“無車日”遭遇尷尬已經有好幾年了,如果不是手機短消息提醒,可能很多人已經將這個日子遺忘了。
早些年,“無車日”概念剛引入中國時,相關部門劃限行區、發宣傳單頁,確實曾起到過一定的作用,但這種努力很快就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道路資源有限,機動車保有量增長迅猛,“無車日”開車的人非但沒有減少,還一年比一年增多。可能是努力難見效果的原因,相比于前些年,現在各個城市對于“無車日”的宣傳也低調了很多。看來,在公共交通無法有效支撐的情況下,脫開交通出行現狀談出行理念,“無車日”難免遭遇尷尬。
城市里開車絕非總是一件快樂的事,車主遇到路上堵車,可謂蝸行牛步,為了找個停車位更是尋尋覓覓。這些年,堵車、停車難、霧霾的影響已經讓有些人對開車出行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在有公共交通可供選擇的情況下,這些人主動放棄了開車,低碳出行。然而更多人開車是出于無奈,家離單位遠,又沒有合適的公交車次,接送孩子趕時間而換乘又非常麻煩等等。這其實反映了當前我國很多城市的出行現狀:公共交通跟不上,開車出行難,不開車也難,兩頭作難。
在這種情況下,單純提倡綠色出行、慢行交通就顯得十分沒有說服力。綠色出行、慢行交通是有條件的,然而目前我們很多城市離“公交都市”的目標還相去甚遠。路越修越寬,留給自行車的空間越來越少,公交看似多了,但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而且一些城市的公交公司還在以“成本增長”為由不斷地上調價格。這種情況其實反映了我們當前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方面的深層次問題。
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建成的。這就要求城市建設者和決策者能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將發展和治理功夫花在平時,積極發展公共交通網絡,為人們綠色出行創造條件。如果市民不開車,出行也能像開車一樣方便快捷,那么即使不是“無車日”,很多有環保觀念的市民也會主動放棄私家車。
說到底,“無車日”只是一種倡議,并不具有強制性,政府部門也很難強硬推行。與其每年“無車日”尷尬一回,不如在平時下大力氣解決市民的出行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