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16日——24日,城市化委員會委員、英國注冊景觀設計師百瑞·威爾遜先生作為客座講師,為香港大學課程RECO6061城市發展案例組織暑期夏令營活動。
據悉,該課程旨在以香港為背景,向本地和海外學生簡述珠三角地區城市化和城市發展問題,加深對香港歷史和文化的理解,突出競爭性土地使用要求,評估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以及解決發展和基礎設施項目。今年一共有19位學生參與到此次夏令營中,其中大多數就讀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建筑和工程專業。課程由三天實地考察組成。
香港擁有一個完全獨特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這對前來參觀的學生來講是復雜而又令人驚奇的,為此,我們需要慢慢地向學生們闡述,一點點地揭開香港神秘的面紗。一旦我們的學生克服了像普通游客般發出最初 “哇”的感嘆后,我們就要讓他們快速地理解歷史和文化影響是如何塑造現今的城市的。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喜歡帶他們離開學術報告廳,走上街道,穿入小巷,漫步廣場,深入了解一個“別樣的城市”。
盡管那些高大閃耀的集團大廈占據了城市的主要天際線,吸引了人們的眼光,我的許多非常之旅卻會集中關注住房問題(或者住房短缺問題),因為它始終是城市最重要的塑造者。遠離香港島,我們可以了解更真實的香港。我尤其喜歡帶學生去參觀香港九龍和新界的公屋體系。在這里,他們可以了解到公屋是如何成為香港住房的主要組成部分。目前有近一半的港人居住在不同類型的公屋里。
公共房屋政策始于1953年,當時位于深水的石硤尾發生了一場大火,毀壞了中國大陸難民搭建的寮屋,造成53,000人無家可歸,這促使香港政府開始為貧民建造房屋。石硤尾是香港公共房屋政策下實現的第一個公共屋,居民于1954年入住。早期的房屋單元是稍大一點的小單間,原計劃是成人每人能分配到24平方英尺,12歲以下的兒童每人能分配到12平方英尺。但事實上,由于可住住房極度短缺,這些房間單元里往往居住著不止一個家庭。住房設備和衛生設施極其簡陋,而且還是共用的。
如今,石硤尾已大范圍重建,但我還是喜歡一開始先帶學生去參觀附近的黃大仙廟,在這里學生可以首先參觀都市綠洲色園,獲得一些文化背景知識,然后邊參觀邊調查呈南北包圍狀的黃大仙上下居住區。原名為黃大仙徙置屋的黃大仙下擁有29個于50年代至60年代建造的居住區,當時總人口為97,000人。而在80年代和90年代間,所有的舊居住區都被拆除,按照香港房屋署批準的多種標準房型,重新建造了新的居住區。
信步向南穿過黃大仙下,來到東頭。這個村莊可能是由吳、陳和李三個氏族于14世紀中期建立。他們先在1352年前后建造了天后廟,之后大概在1724年建造了這個設防圍村。盡管現在很難想象,衙前圍村曾經屹立在九龍南部海岸,并且是香港舊城區僅存的擁有防御外墻的圍村。然而,自2007年開始,香港市區重建局開始收購土地以重建該村莊。他們提出了相應的保育計劃,方法是“盡量保留村內三項文物,即門樓、門樓上方的“慶有余”石匾和天后廟,同時形成原有中軸線,將文物在古村中銜接起來,以重塑600年前古村的歷史氛圍,同時亦可發展新的住宅物業。盡管仍有少量居民住在村里,大部分人都已接受此保育計劃和政府補償計劃,自愿搬出圍村。許多居民承認他們樂意趁此機會搬入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但是令一些居民仍然感到憤怒的是,這個有600年歷史的村莊竟然可以被允許淪落到一個如此破敗不堪、年久失修的境地,許多建筑都已經破舊得無法修復。有人甚至指責這個保育計劃是半心半意的,是掩蓋政府無法保護村莊完整性的象征。
走出東頭,就可以來到九龍寨城公園。它是一個極好的旅游目的地,只是在附近旺角購物的人很少注意到這里。該公園位于臭名昭著的九龍寨城,在1994年被全面拆除,只保留了一些老寨城的文物,包括其行政管理機構“衙門”的建筑,現在這里是一個游客中心。寨城原本是中國的軍事要塞,自從新界于1898年成為英國的租界后,這里變成了一塊飛地。二戰期間,日本占領香港之后,它的人口迅猛增長。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它被三合會控制,色情、賭博和毒品交易猖獗。令人難以置信的是,1987年,寨城2.6公頃(0.01平方英里)的面積內居住人口竟然達到了33,000人。
在不負責任的拆遷過程中,大量寶貴的歷史文物遺失;但是,一個日本研究小組還是設法繪制了寨城內部布置地圖,并制作了很棒的比例模型、平面圖和剖面圖,這些都陳列在上文提到的衙門內。寨城內活動和空間的混亂表明這里的居住環境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性和意想不到的空間關系。城內幾十條小巷子往往只有1到2米寬,光線不足,排水性差。樓梯和通道在上層空間構成了一個不規則的網絡,這個網絡大到可以讓人從北面到南穿越整個寨城,而不需要觸及堅實的土地。寨城的建設不受管制,這里有大概350棟建筑,大多數的地基質量都很差,并且很少甚至沒有廁所。由于套房空間太小,一個典型的單元只有23平方米(250平方),通過建造更寬闊的上層空間、圍籠陽臺和屋頂加層,空間得以最大化。寨城的屋頂滿是電視天線、晾衣線、水箱和垃圾,屋頂之間還可以通過各種梯子交叉穿梭。
從九龍寨城公園俯瞰美東。它由兩棟舊長型大樓組成,每棟8層,可提供超過600套套房。我上次參觀美東時,這里的物業管理公司非常友善,允許我們進入這棟建于1974年的大樓,并向學生展示租戶在他們的單間住所里的生活狀況。樓板之間的高度很低,以至于一些高個子的外國學生時不時地撞到橫梁上。
位于聯合道的侯王廟與美東毗鄰,建于1730年,它的精心建造是為了紀念一位中國將軍,他幫助了最后一位宋朝(公元960-1279年)皇帝逃離侵略勢力來到了九龍。廟內保存了不少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文物,包括多組置身于墻身的陶瓷浮雕、中國書法和多面匾額。侯王廟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筑物。
穿過聯合道,進入的是嘉林邊道周邊地區。這里有大量的豪宅和機構,由富有的中國人所建。由于香港本身不允許建立這些豪宅和機構,而在當時界限街以北又并不屬于香港,所以他們立即開發了這片區域。界限街歷史上是劃分九龍南部與北部的邊界。九龍南部在1860年被中國清政府割讓給了英國,而九龍北部(新九龍),仍然是中國的一部分,直到1898年,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它作為新界的一部分,被租借給英國達99年。現在,新九龍不再被視為新界的一部分,而是被作為跨越界限街的九龍城區的一部分。但是,九龍,新九龍及新界的法律定義卻仍保持不變,同時新九龍的私有土地則通過香港政府進行土地租賃的方式所持有,并由此支付租金。
此次游覽的終點讓我們跨回了聯合道,它存在于九龍城那密集的網格布局之中。在九龍城,曾經噴氣式飛機在要降落到香港啟德機場的途中,飛過人們的頭頂。這一標志性照片被歷史記錄了下來。在機場被遷往赤角之后,人們就開始在這里建造高層建筑,而這一地區如今正在快速變化和高檔化,細長的現代住宅高樓正從荒廢的土地中生根發芽。九龍城是休閑娛樂的理想之地,因為這里有大量便宜的商品,而家庭式餐館成為了尋找當地美食的首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