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順德的名字又一次與改革聯系在一起。行政體制的“大部制”,引起了全國各地地方政府的關注。與此同時,另一個醒目的詞匯“工業設計”也與這個家電之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2010年,位于順德北鎮的“廣東工業設計城”被認定為“國家創新型工業產業化基地”、并被授予“廣東省工業設計產業示范基地”,設計城張建民、廖志文、何志榮等設計師被評為中國首批工業設計大師。
2010年,廣東省經信委、廣東省宣傳部、廣東省科技廳、順德區人民政府等上級主管部門下達了專項資金支持廣東工業設計城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省長杯”工業設計比賽中,設計城共有16件參賽作品入圍前69名,約占全省入圍總數的1/3。其中兩家企業的四件作品分別獲得前十名,它們是A-ONE學研中心的“健康辦公(椅子)產品與設計研究”和“科技型腕表”,六維設計的“小型蒸汽消毒烘干機”和“旋壓示農村洗衣機”,其中,A-ONE學研中心的“健康辦公(椅子)產品與設計研究”獲得本次“省長杯”最高獎。工業設計,在北絕非一般意義的產業集群,它已成為順德產業升級的助力器,從工業化到城市化躍升的跳板。
工業設計
2010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將廣東工業設計城作為廣東轉型升級的重要典型進行了報道。盡管只有兩分半的時間,但中央臺的記者在當地卻用了兩天的時間進行采訪。據順德北滘鎮的干部說,這次的采訪報道讓他們自己也覺得有些突然和意外。在全國各地跑了許多創意產業園區,只有廣東工業設計城讓來自北京的記者眼前一亮。為此,他們改變了原定的計劃,在順德北滘增加了逗留和采訪的時間。這里究竟發生了什么能讓中央媒體的記者如此重視呢?
2010年3月19日,廣東省第五屆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啟動了。這次大賽規格之高,給力之強遠遠超過了往屆。大賽組委會主任由三位副省長擔任,組委會成員包括了省經信委、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財政廳、教育廳、科技廳、住建廳、文化廳、港澳辦等省里眾多局委辦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意味深長的是,這樣一場政府強力推動工業設計的行動,從啟動儀式到評比、直到頒獎儀式,幾乎全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都是在一個小鎮舉行。這就是順德北滘。短短的兩年,北滘與廣東省工業設計這一局大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發展工業設計中贏得了一系列成績,一系列榮譽。2009年底,佛山傳媒集團委托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對佛山全市33個鎮街的綜合競爭力進行研究和評估,并于2010年6月發布相關成果。在“模式就是競爭力——2010年佛山鎮街綜合競爭力研究與評估”中,北滘被譽為“工業產業轉型的急先鋒”。當“中國制造”飽受詬病,產業發展遭遇困局的時候,北滘人率先突圍。北滘人及早理解到,必須完成從“汗水型經濟”向“智慧型經濟”的轉變。2009年,北滘本地生產總值230億元,同比增長10%。工農業總產值1121億元,同比增長10%。國地稅收入首次突破40億元大關,達到42.9億元,同比增長18%。合同利用外資2.3億美元,同比增長1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33.8億元,同比增長23%。相比之下,更令人振奮的是,廣東工業設計城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就在全國眾多工業設計聚集區中嶄露頭角。
2010年,坐落于順德北滘的廣東工業設計城共接待425批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考察人員6000余人!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奔向順德,奔向北滘,急切地探尋工業設計的奧秘,尋找產業轉型的路徑。他們中是否有人知道,對于北滘來說,工業設計的崛起,恰恰翻開了小城故事新的一章呢?
小城故事
北滘,坐落在順德的東北部,沿著珠江西岸的經濟大動脈——105國道穿過北滘的碧桂園,就是廣州市的番禺區。所以從區位上講,北滘可說是“順德的門戶,廣州的近郊”。從產業結構和創業精神上,有人又說北滘是順德的縮影——這個僅有90平方公里,30萬人口的小鎮,卻擁有中國最優秀的家電制造企業美的集團和享譽全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碧桂園集團。在改革開放30年之際,曾有媒體評選30年100人,其中有兩位,也就是美的集團何享健、碧桂園集團楊國強,出在這一個小鎮上。同樣,當順德的工業化實現了“一鎮一品”之際,北滘榮獲了“家電名鎮”的聲譽。而在20世紀90年代里,一場以“靚女先嫁”著稱的產權改革,使北滘又一次沖在了順德改革的最前沿。那一次改革中鎮政府與企業之間簽署的第一份轉制協議就是碧桂園,也就是這個至今已將樓盤鋪到全國各地的品牌房地產企業,當年以“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成就了“可怕的順德人”這個叫人過目不忘的稱號。北滘,這是一個怎樣的神奇的地方?
如同松下所在的門真、沃爾瑪所在的本頓維爾,以及世界上許多“名企小城”現象一樣,北滘的知名度遠遠不如美的、碧桂園高。她默默地在這些聲名遠播的名企背后,為這些打拼到世界的企業守望著一個靜靜的、溫馨的港灣。這個小小的港灣,在過去的兩年里,涌起了怎樣的浪花呢?讓我們從北滘所處的廣東、中國沿海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問題講起。
再開風氣之先
曾任順德區委書記的劉海,對農業文明時代的順德有一個頗為精到的見解,他發現雖是農業文明,但順德的農業是商品經濟,而非自然經濟。他出于為政一方的責任考察了順德逢到災年人口減少的歷史,掂量出這里的產業特點,他也由此感悟著順德人在商海中拼殺的勇氣,由此來思考順德的長遠發展。
順德在農業文明時代的商品經濟,與其對外的緊密聯系分不開的。順德是開近代風氣之先的地方。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清朝政府首次公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學。據帶隊人容閎回憶,最初在上海一帶招生,招不滿。已經開埠30年的上海,對于出國留學這件事還基本沒概念。而當容閎回到故鄉,留學名額迅速爆滿。在這第一批學童中,既有后來鼎鼎大名的詹天佑,也有兩位順德幼童:梁敦彥和何廷梁。當年梁敦彥出國時15歲,已經會講英語。為什么?因為梁的父親常年在南洋經商,他的祖父在香港行醫。嶺南地方,尤其是珠江西岸,在此之前三百年已經與西方文明打交道了。梁氏回國后先后任漢口和漢陽海關道臺、天津海關道臺、外交部長、交通銀行董事長、駐歐美各國全權公使等職,民國后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另一位何廷梁出國時年僅13歲,回國后先分配于天津醫學堂,畢業后做了海軍軍醫,后退居廣東。整個清政府幼童赴美留學計劃中,共有5位順德人參加,其中包括回國做了海軍部的次長和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的處長。
由此可見,順德人在主動走出國門,學習吸收他國先進文明和技術方面是“得風氣之先”的,同時又在發展現代經濟上“開風氣之先”的。從那時起,“敢為天下先”就成為順德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意識,順德的“可怕”也許就根源于這種精神自覺。除了得天獨厚的發展農業的基礎條件,近代以來,隨著東部沿海通商口岸的開埠,順德屬于最早開風氣之先的地方之一,在與西方現代商業文明的接觸中,順德人的商品經濟意識和農業手工業傳統得以進一步的強化和提升。與此同時,順德人的開放意識和進取精神得到了極大的啟蒙和調動。
從黃蕭養起義開始,順德人的“不安分”似乎成了一種傳統。在順德俚語中有句話叫,“魚唔過塘唔大,人唔見世面唔精乖”。意思是說,順德人看到塘魚漸大,便分塘飼養,以求塘魚在水清氧多的池塘中茁壯成長。由此,他們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人如果不走出日夜蝸居的鄉村,走向精彩紛呈的大世界,則無法變得機靈醒目,做人處事也難以提升水準。因而,許多順德人年紀輕輕就負笈遠行,謀求更多的見識和更大的發展。順德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2005年,當時順德的戶籍人口為115萬,而和順德有著親屬關系的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則已超過40萬。在某種意義上,“不安分”有些不得已而為之的成分和色彩,比如人多地少養活不了過多的人口不得不走出去,再比如受到戰爭、政治等非自然因素影響而遠走他鄉,但俗話說,“樹移死、人移活”,任何事情總有兩面性,有時某些被動行為往往產生更為積極結果,久而久之人們逐漸意識到“不安分”的正面效應,并可能將其內化為一種習慣。順德人的“不安分”在3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昨天,順德的工業化從開放發力,今天,順德的城市化,也一定會從開放起步,與高手過招,激發自身的潛能,實現從工業化到城市化的跨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