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國人都能感受到,1978年的中國,幾乎與世隔絕,國民經濟瀕臨崩潰,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在“文革”和計劃經濟的背景下,中國人已經站立在一次重大變革的前沿,改革開放的滾滾雷聲已隱約可聞。
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在這個改革開放的時代,中國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減少了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在邁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飛速前進,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成功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民營經濟產值在總量上已經超越了國有經濟,成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引進外資同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中國為全世界吸引外資金額最多的國家(含港、澳、臺資金)……
盡管中國改革開放的前30年仍不夠深入,仍不夠系統,例如許多開發區僅僅是單一的經濟功能區、加工區……中國的百強縣、百強鎮都是工業縣、工業鎮。在城市建設方面還有許多缺憾,知名學者李津逵直言:“我們還能再造曾經的上海、天津、武漢那樣的魅力城市?”
誠然,如今的國人們,一方面充滿希望,一方面焦慮不安,不論是高大上的“北上廣”,還是老工業基地甚至是深圳經濟特區,出現了城中村與棚戶區。大群大群的流動人口,帶來全國各地不同的傳統文化,改變了眾多城市的諸多權利平衡。腐敗、官商勾結借機掠奪公共資源,從事社會投機,更加加劇了貧富差距與人們的焦慮不安。
筆者以為,改革開放的不夠深入、不夠系統的確留下了諸多遺憾!但如果放在城市化進程這一歷史背景來看,這或許不是遺憾,而是一種必然,一種挑戰,一種機遇。
君不見,從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城鎮化為國家戰略,要在城鎮化質量上下功夫。到2013年5月23日外媒報道“李克強總理否定發改委40萬億人民幣城鎮化草案”之傳聞,再到被喻為“最高規格”的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因為規劃的原因,一推再推。再到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提出:“城鎮化要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這一切表明,中央高層對如何推進城鎮化既高屋建瓴,又慎之又慎。
筆者相信,有改革開放30多年雄厚的工業化經濟積淀,有“以物為主”向“以人為本”城市化理念的轉變,有深化體制改革帶來發展紅利的預期……中國的城市化必將迎來千載難逢的黃金時代!我們應該把握機遇、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