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2014中國城鎮化與企業家論壇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再次成為熱議主題。但釋放區域經濟發展紅利、把握協同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都繞不過一個最基礎的問題:京津冀協同發展如何可持續。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已經不是新的議題,據北京大學秘書長,發展規劃部部長楊開忠介紹,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有數次提出協同發展的口號。第一次八十年代初,就提出過京津塘發展;第二次十一五規劃中,京津冀都市圈的區域規劃在經歷了反復后,以失敗告終。楊開忠認為這次的不同之處在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被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進入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模式。
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可持續發展。如何實現可持續,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便是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從我們整個國家來講,現在的水資源利用的缺口,供需的缺口已經高達8%,500億立方,我們每年的水資源的需求總量是6000多億立方,如果用水的效率不提高,2030年這個缺口會達到38%”韓俊介紹說。
據悉,城鎮化率每增長1%,導致農業用水量降低0.7%,我國農業用水占到62%,河北的農業用水占70%。中國生產一公斤的谷物大約需要0.96立方米的水,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對此韓俊稱我國農業灌溉水資源的利用系數如果從0.5提高到0.62就可以省下300億立方米的水,而目前河北每年地下水的超采大約是56億立方左右,所以改善農業水資源的管理在京津冀的協同發展過程中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數據顯示,河北現地下水開采總量為156億立方米,超采56億立方米。30年以來,河北累計超采達到了1500多億立方米,超采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5%。今年中央財政拿出63億,在河北實施地下水超采的綜合治理。
而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問題不僅出現在農業為重的河北省,據專家分析,現階段北京人口數量已遠遠超過了本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
2000年到2012年,北京人口增長了700萬,北京的用水量卻從40億立方米減少到36億立方米。雖然北京的節水在改善用水結構方面有很大改善,但經有關部門測算,過去15年,北京的地下水降低了12米。而北京水資源的人口承載能力為1600萬,目前超載2100萬。
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定要解決水的問題,要抓住嚴重缺水和粗放用水的主要矛盾,大規模的推廣節水改造的技術、調整產業的結構、完善用水價格的調整機制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對此,韓俊提出用市場機制實現生態文明有效建設。
山西清徐縣實行水包產到戶的試點試驗,明晰農民對水的初始的產權,搭建水權的交易平臺。也就是說,農民的水用不完可以轉讓,農民自己成立用水協會管理用水。該縣去年的地下水位提升了1.76米,一年節約了2029萬立方米農業用水量。
“現在的京津冀地區已經探索出工程節水方案,中央財政向河北投63億資金實驗綜合性節水的措施”韓俊直言,“說如果不節水的話,我們解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是沒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