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明確表示,北京要與天津、河北一道共建戰略性功能區,而完成這一目標的關鍵是加快破除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成熟區域發展案例相比,京津冀差距不小。數據顯示,從經濟總量看,京津冀僅相當于長三角的52.7%;人均GDP是長三角的77.5%,珠三角的63.6%。
“戰略性功能區的意義不亞于再造一座新城。”多位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但河北省多地市對“戰略性功能區”已有規劃方案,欲打造成一種“首都產業轉移功能區”,并期待新區建設極大提振河北與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
圍繞產業造新區
事實上,有關京津冀共建“戰略性功能區”的話題,自今年全國“兩會”后,便在房地產市場與股市中流傳,多次形成市場波動與輿論熱議,但卻只限于河北的市場“激動”。
隨著京冀兩地高層多次碰頭,6月末終于傳來北京方面的消息:王安順在考察首鋼曹妃甸項目時表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市將力爭在合作建設戰略功能區方面率先取得成效,走好當頭炮,以此帶動一系列產業和功能的有序轉移。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產業轉移與承接將是打造“戰略性功能區”的核心。一位河北省政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按照目前已提交的多地市‘功能區’設想,在產業承接的基礎上再造新區是其基本思路,打破了過去純城市規劃的窠臼,圍繞產業發展而造城,將有助于避免房地產業野蠻生長形成的‘鬼城’結局”。
記者梳理京津冀三地各自對接形成的合作協議發現,三地“戰略性功能區”的規劃概要已在專門針對合作項目、示范園區的協議中初現端倪。
在這些協議中,如京津之間的《共同推進天津未來科技城合作示范區建設框架協議》、《共建濱海-中關村[0.00% 資金 研報]科技園合作框架協議》,京冀之間的《共同打造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框架協議》、《共建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合作區協議》、《共同推進中關村與河北科技園區合作協議》,津冀之間的《共同打造(涉縣 天鐵)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框架協議》等,河北曹妃甸、廊坊、保定和新機場區域已成為擬重點打造“功能區”的區域選擇。
域內發展不平衡
現在京津冀三地協調發展規劃即將出爐,王安順指出,當前面臨優化區域空間的布局、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等八項任務。
事實上,作為中國最具活力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京津冀地區在科技創新、政策導向和要素聚集等方面都處于優勢地位,然而,自“京津冀”概念首次提出至今三十余年來,始終沒有取得如同另外兩大城市群——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一樣的突破性進展。
京津冀的“羞處”不僅此處。2005年,學界提出了“環京津貧困帶”的概念,這一貧困帶區域環繞了3798個貧困村、32個貧困縣、272.6萬貧困人口。由于京津冀區域發展的不協調,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導致地區間經濟梯度落差過大。
數據顯示,2012年,北京市、天津市城鎮人口比率分別達到86.20%和81.55%,已邁入高度城鎮化階段,而同年河北省的城鎮人口比率只有46.80%,尚處在城市化中期階段,這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內部城鎮化發展不平衡。
有學者認為,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緩慢植根于“行政體制的差異、有效協調機制的缺乏”,在“一省、兩市、三個行政區”的格局下,多年來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上,始終各自為政,未能有效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另外,巨大的公共政策差異亦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障礙。
“河北省的城市規模及其經濟實力,與京津兩市之間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反映了京津冀城市群‘雙核’格局突出,內部發展不平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祝爾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