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要著力加強頂層設計,抓緊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明確三地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城市布局、設施配套、綜合交通體系等重大問題,并從財政政策、投資政策、項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體措施。
解讀專家:
王 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工學博士
京津冀協同戰略已經被確定為國家戰略,從國內實際情況和國外經驗來看,這是勢在必行。
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得益于中國國力的提升,得益于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大背景。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迅速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日漸成為主力,首都北京在職能、地位和作用上,從過去僅僅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首都,成為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城市。其次,在濱海新區的帶動下,京津產業結構、經濟結構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促進了京津冀整個地區經濟實力的提高。比如,過去河北被認為是區域的洼地,近年來開始出現變化。首鋼搬到曹妃甸后給唐山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河北的其它地區像保定、廊坊,隨著整個地區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緊密聯系程度,經濟產業分工協作,基礎設施配置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我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京津冀作為國家經濟的第三級也罷,作為一個新的增長空間也罷,怎么提都不為過,而且其發展潛力和發展總量都不可估量!
應該說,京津冀城市群的崛起,將是中國國力提升和中國經濟發展從南往北推進形成的具有高端目標的,在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即將進入高水平發展階段的城市群。這種發展有別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在國際影響力方面的作用也將遠遠超過這兩個區域。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北京現在已經是有兩千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這個規模在世界上也屬于超大規模,這里面交叉了太多的其他功能。為什么要和周邊地區做聯動,因為從世界各國大城市發展趨勢來講,中心城市的發展一定要走區域協調發展的道路。把目前和首都核心職能不太相關的功能,如一般性制造業、一般性的服務業疏解出去的話,對于緩解北京方方面面的壓力是有好處的。
北京周邊的地區擁有良好的制造業基礎、港口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土地。在未來發展中,應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目前比較好的一點是中央的宏觀政策導向在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過去我們的政府考核主要是GDP導向,大家都爭項目,相同條件下河北怎么能搶得過北京?現在我們對發展有了新的認識,即發展應該是一個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倡導區域協作。我認為,京津冀區域協調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國內多個城市群地區在產業協同、基礎設施共建、區域治理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創新,這為京津冀在新時期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