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人們習慣將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如果說經濟、科技和工業產品代表了硬實力,那么文化就是軟實力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文化軟實力中,創造美的能力無疑是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意大利人創造美的能力舉世公認,尤其是他們在視覺藝術、建筑和城市建造等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在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意大利館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其策劃者的基本理念是“意大利制造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享譽全球的意大利產品,正是因為意大利城市所體現的文化底蘊。意大利對建造當代城市所能作出的最優秀的貢獻就是意大利建造城市的藝術。在幾百年風云變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城市文化是意大利最突出、最有個性的表征”。
意大利人的自信和自豪不是沒有道理的,打開任何一本講述西方建筑和城市歷史的書,意大利建筑和城市都占據了相當多的篇幅。從羅馬帝國滅亡到19世紀中后期,意大利一直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意大利的歷史是以大大小小的城市為中心構筑的。正如19世紀意大利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卡羅·卡塔內奧精辟地指出:“把意大利三千年的歷史連綴成一個持續整體的唯一原則是意大利的城市。沒有這個理想的主線,我們的記憶將迷失在諸如征服、黨派紛爭、內戰以及連綿不斷的國家形成與分裂等各種事件的迷宮里。”
作為意大利歷史最顯著特征的城市,其根基是在中世紀盛期奠定的。中世紀意大利城市的突出特點是多樣性。羅馬帝國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以羅馬城為樣本建造的,城市雖規模不一,但結構和布局無不大同小異。羅馬帝國的滅亡雖一度對城市文化造成了沉重打擊,但也為未來城市的發展提供了自由和空間。到中世紀興盛期,隨著經濟的復興、政治和社會秩序的重建,城市再度興盛。在這一時期,城市儼然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實體,城市自豪感體現并滲透在城市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各個城市不僅在政治、經濟上較量,也在城市建設,特別是世俗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即市政廳和主教堂的建設方面相互競爭,這兩類公共建筑所在的區域構成了城市的政治、宗教、社會生活核心,也成為今日意大利城市的歷史文化中心。這一時期,意大利的城市建設一方面遵從本土傳統,同時廣泛吸收外來建筑藝術風格元素(哥特式風格、拜占廷風格、伊斯蘭風格等),既有鮮明的文化個性,又顯示了整個歐洲藝術和建筑的發展潮流。中世紀盛期的意大利城市還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美學原則,這集中體現為對建筑裝飾的注重,包括外部的立面設計和建筑的內部裝飾。與北歐地區的建筑相比,意大利建筑的壁畫裝飾尤其普遍和發達。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繼續貫徹功能與美觀結合的原則。同時,受崇尚古典文化的氛圍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建筑師不僅強調古典建筑元素和風格的使用,同時開始注重建筑與街道、公共空間的統一規劃和整體布局。阿爾貝蒂、費拉雷特、布拉曼特、帕拉迪奧等建筑師的理論著述和建筑作品都體現了這一趨勢。威尼斯共和國的圣馬可廣場和大水道兩岸的貴族府邸尤其生動地體現了注重統一外觀的城市美學原則。圣馬可教堂廣場面向大海的公共建筑可以說構成了“威尼斯的面孔”,給所有由大海抵達威尼斯的訪者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而大水道兩岸的貴族府邸則形成了一幅壯麗的威尼斯城市建筑藝術畫卷。需要指出的是,意大利城市的多樣性和藝術性與建筑類型的日益多樣化也是分不開的。從中世紀晚期開始,公共和私人建筑的發展都日益多元化,除大教堂、市政廳,還有廣場、市場、劇場、花園、私人宅第等。更重要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理論家還提出并努力實踐一種“理想城”構想,其核心就是建造風格統一、結構規整的幾何式城市,這種通盤布局的城市規劃思想對后世歐洲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到17、18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發端的建筑美學原則和城市規劃思想進一步發展。巴洛克建筑不僅致力于建筑與繪畫、雕塑裝飾的有機統一,而且強調建筑內外空間的營造和整體布局,中軸線和對稱原則的使用使巴洛克建筑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宏大性和劇場效果。梵蒂岡的圣彼得廣場可以稱得上是巴洛克建筑的經典例子。雄偉的圣彼得大教堂及其正前方左右兩側的兩座方尖碑和手臂式柱廊,既象征著教會對信眾的關懷,也昭示著羅馬教廷至高無上的權威。此外,這一時期羅馬城的規劃和建設還特別重視外來訪者的“入城印象”,尤其著意于營造莊嚴感,羅馬城幾個主要城門的迎賓廣場設計就清楚地體現了這一意圖,如羅馬北城門的“人民廣場”。羅馬城體現的巴洛克城市美學原則極大地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主要城市的規劃和建設,特別是巴黎和維也納,也包括俄羅斯帝國的新首都圣彼得堡。正是由于在視覺藝術以及城市美學領域的卓越成就,這一時期的意大利雖在經濟和政治上已不再是歐洲的中心,但文化上仍是其他國家仰慕和學習的對象。著名的“大游學”,即歐洲各國文人學者和藝術家到意大利的文化朝圣,既顯示又擴大了意大利在歐洲文化領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大游學”不僅使歐洲各國的紳士領略了意大利古老的文化遺產以及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視覺藝術珍品,也將意大利的城市美學和建筑理想傳播到整個歐洲,比如英國“大游學”參與者伊尼格·瓊斯就將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引入英國。總之,縱觀整個意大利的城市發展史,從中世紀盛期到前工業化時代,意大利人總是能夠將功能與美、文化個性與統一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努力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因其如此,意大利的城市才被制造成了一件件風格各異但同樣精美的藝術品。
然而到了19世紀,意大利城市的多樣性與美感都遭遇空前危機。迫切希望擺脫“歐洲病夫”形象的意大利統治精英,使城市的文化遺產和美感無條件地附屬于建設一個經濟、軍事強國的實際需要,佛羅倫薩城就是這一趨勢的受害者之一。在19世紀的工業化進程中,佛羅倫薩政府將存在數百年之久的佛羅倫薩老城墻視為城市現代化的障礙拆除,并在靠近城市歷史核心區的地帶修建了一座現代風格的火車站,嚴重破壞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隨后,火車站周圍又陸續建造了其他一些現代建筑,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一幅不和諧及雜亂的畫面,讓人扼腕嘆息。
意大利城市建設的成就和命運變遷,為當今的城市建設者提供了深刻的教益和啟示。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城市建設者應擺脫盲目追求現代化而枉顧城市文化遺產和藝術品質的做法,要注重城市文化個性的塑造和美學意義。城市文化,尤其是城市建筑,是塑造和體現一個城市文化品格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要珍惜各個城市的建筑遺產,并努力培育各個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個性,將城市建設和塑造成一件藝術品,即人類一個“詩意的棲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