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7-31 21:52:11
來源:新華網 作者:評論員
新華網上海7月31日新媒體電(記者周蕊)30日公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志著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將退出歷史舞臺。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概念從此成為歷史,這是此次意見一大亮點。而這個亮點后面更值得期待的還有,將破除戶籍性質不同導致的社會福利差異化。
“取消農業戶籍和非農業戶籍的稱呼還是第一步。”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說,取消城鄉戶籍限制的嘗試,此前在江蘇、四川、寧夏等地已有所嘗試,實踐證明將改革落到實處,使得農業戶籍人口享受到城鄉一體化的成果,還需消除基于農業和非農業戶籍的社會福利差距,并由此建設一個不是基于身份而是基于城鄉統一的公共平等的福利制度體系。
資料顯示,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以供應城鎮居民定量糧為依據,來劃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并實行二元管理制度。這一制度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基本適應了國家對勞動力、消費品等實行計劃分配的需要,在促進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從事非農產業人員數量大大增加,“二元”戶口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此前梳理長三角地區一個縣級政府的相關數據,結果顯示當地城鄉居民間存在33項因政策不同而產生的“待遇差異”。
“農業戶口在宅基地、部分省市的二胎政策等方面享有較高的福利,但死亡賠償、社保、醫保、低保、住房、子女借讀費等福利水平相對較低。”長期關注戶籍制度改革的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說。
正是基于這種差異,根據交通事故相關賠償規定,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賠償標準都不一樣。曾經在一起車禍中雙雙殞命的兩位受害者,正是因為戶口差異,獲得的賠償金額卻大相徑庭。
顧駿認為,隨著戶籍改革進入深水區,還應破除依附在不同區域戶籍上的不平等福利政策,而破除區域戶籍福利不均等比破除城鄉福利不均等難度更大。
如何逐漸剝離與戶籍相掛鉤的社會福利?任遠認為,中國現階段處于城鎮化結構性改革的歷史進程,戶籍改革是實現“人的城鎮化”的重中之重,應通過頂層設計整體推動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包括土地制度、城鄉福利體制、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財政體制等方面,并以城市化與城鄉關系結構性調整為目標的綜合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經預測,1個農民工變成城市居民,政府要花2.4萬元,而此次改革設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以此計算經濟成本高達2.4萬億。
高昂的改革成本如何分配?《意見》明確,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財政體系,逐步理順事權關系,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權劃分相應承擔和分擔支出責任。
“不能只談成本不談效益,外來人口為城市作出的貢獻大于城市付出的成本,脫離效益談成本并不合適,應該更多地看到外來人口作出的貢獻。”任遠說。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陸銘指出,二、三線城市戶籍政策放寬有助于促進公平,外來流動人口給城市作出了貢獻,自然應該更公平地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務;另一方面還能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和諧發展:吸引高端勞動力,有利于城市創新轉型,吸引低端勞動力,有利于滿足服務業的需求,緩解勞動力價格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