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到這個題目,是因為不久前的一場暴雨讓深圳的街道成為河流,公交車在水中“沖浪”,居民成為“漁民”。
人要講良心,這是做人的底線。城市有沒有“良心”?有,這是雨果說的。這位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大文豪在他的名著《悲慘世界》中寫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當然他的原意并非指下水道的排水功能,而是說城市的下水道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的棲息地,成為官府追捕的罪犯的逃生通道。而臺灣作家龍應臺在一篇散文中說,一場三個小時的傾盆大雨過后,如果你出去溜達,褲腳不臟,街道不積水,這大概是個發達國家;如果店家的茶壺漂到了街頭,小孩子在十字路口撈魚,這大概就是個發展中國家。這番以下水道的排水能力來區分城市文明程度的話,也可以看成是對“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一種延伸意義的解讀。
其實,城市的“良心”就是城市規劃者、管理者的良心。不言而喻,如果只追求所謂的表面政績,只注重城市的表象建設,只追求短期效益,或者缺少遠見卓識,對城市運行的規律缺乏必要的認識,不愿意或不舍得拿出足夠的資金投入到尋常看不見的下水道建設上,那么,這樣的城市即使表面再光艷、再靚麗,也是“驢屎蛋子表面光”,偶有急風暴雨就水漫金山,潰不成軍。
城市排水系統嚴重滯后,又何止深圳一市?人們記憶猶新的是,幾年前廣州暴雨,1萬多輛汽車被淹,6人成為水中冤魂;數年前濟南一場大雨,30多人成為孤鬼;兩年前北京那場暴雨竟致37人喪生。固然那些老城市下水道不堪重負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但像某些在改革開放中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也患上老城市一樣的頑疾,實在令人感嘆唏噓。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有城市地面上都舊貌換新顏,可謂翻天覆地,唯獨地下水道卻數十年如一日,即使新城市也“顧上不顧下”。誠然,一個人有粉往臉上搽沒錯,但不舍得花錢治療心肝腎肺,那還了得?城市亦然。山東青島被稱為“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除了其依山傍水的特殊地勢外,與19世紀80年代建成的至今仍在主城區發揮重要作用的排水系統不無關系。面對這個事實,我們更應反思和醒悟。
一個人不能沒有良心,否則就沒有了做人的底線;一座城市也不能沒有“良心”,否則也沒有了托底的防線,什么惡果都可能發生。下水道雨后不暢,街道成為河流,社區成為澤國,有人甚至因此而喪生,這個損失和罪過就大了,一座城市的現代文明程度也就大打折扣。
對一座城市的管理者而言,花大力氣修建堅固、宏大、高效的地下排水系統,自然沒有地面上的種種政績工程眩目和耀眼,甚至鮮為人知,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民生投入,是城市經濟、社會安全必不可少的保障。說到底,下水道這個城市的“良心”檢驗和拷問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與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