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發布的《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依據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對SO2等六項污染物進行評價,74個新標準監測實施第一階段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僅為4.1%,其他256個城市執行空氣質量舊標準,達標城市比例為69.5%。我國僅有海口、舟山、拉薩空氣質量達標。(6月5日《北京日報》)
嚴重的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環境污染治理也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首要任務。在世界環境日公布《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對于樹立環境污染治理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響這場“水陸空”的攻堅戰和持久戰很有貼近性的現實意義。但是,縱觀洋洋灑灑的《環境公報》,為何只報城市而少有農村的數據?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失和遺憾。
隨著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廣袤的土地承受了越來越多的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保障舌尖上安全的呼聲日益強烈。但是,究竟農村的土地污染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污染面積是多少,各個省、市、縣和鄉鎮的土地污染數據怎么樣,這些數據卻語焉不詳,不能不說是對農村環境污染的輕視和歧視。
蘭州、武漢、靖江……今年以來,我國一些城市接連發生水污染事件,水環境安全再次引發人們擔憂。城市的水污染固然需要關注和重視,但是農村的水污染同樣觸目驚心,但是似乎已經習以為常,無人關注,流經城鎮的一些河段,城鄉接合部的一些溝渠塘壩污染普遍比較重,影響群眾多,公眾關注度高,幾多童年記憶中曾經清澈的小河,如今污水橫流,再也找不見曾經的美好鄉愁,再也無法看見美麗小河的蹤跡,難道“城鄉倒掛”還要表現在《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對農村的歧視?
城市居住人口多,社會精英階層多,擁有話語權的人多,一滴一滴的污染也許都逃不過無處不在監督的眼睛,但是,廣大的農村,人口稀少,農民忙于生計,文化水平低,環保意識淡漠,即使污染嚴重,也由于主觀上的忽視和無人關注而得不到重視,其實,農村的污染是城市污染的源頭,忽視農村污染,城市治理污染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話又說回來,造成農村如今的污染嚴重,同樣是城市轉移污染的破壞式發展的結果,一些高污染的企業因為環保要求無法在城市繼續維持生產,于是轉移到農村繼續維持粗放的生產,河流臟了,空氣污濁了,土壤污染了,農民雖然屢有反映,但是由于污染潛規則的無孔不入,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農民成了破壞式發展的環境犧牲品,冤不冤?!
既然是《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就不僅要有城市的數據,更要有農村的數據,不僅要重視城市,更要重視農村,城鄉一體化,城鄉齊步走,消除城鄉倒掛,不僅要看怎么說,更要看怎么做,治理污染,城市和鄉村更應該兼顧,這樣才能夠體現環境公平感。但愿未來的《環境公報》能夠看到詳實的農村環境污染數據,讓農村治理污染的腳步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