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省聊城市住建委公布了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6%,全面構建起以市中心城區為核心、縣城為支撐、小城鎮為基礎、農村新型社區為單元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城鎮集聚輻射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顯著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和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取消落戶條件限制 放開市域城鎮落戶
征求意見稿中提到,聊城市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落戶條件限制,放開市域城鎮落戶,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試行單戶城鎮化制度,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戶以戶為單位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經營權,用農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換城鎮樓房,增強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動力。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完善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形成戶籍制度和居住證制度有效銜接的人口管理制度。
力爭到2015年全面完成改造任務,實現村莊改造、資產改制、村改居、居民市民化的要求,破除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穩妥推進集體資產改制,依法將村集體經濟組織改制為股份制企業或其他具有法人地位的經濟組織,實現集體資產管理與社會事務管理相分離。
農業轉移人口可享受城鎮住房保障
建立城鎮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大力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示范園區建設,積極落實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等優惠扶持政策,統籌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和被征地農民就業創業問題。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按規定給予補貼。規范招人用人制度,實現城鄉勞動者同工同酬。
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與城鎮戶籍人口同等享受住房保障待遇。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穩定就業的進城務工人員連續繳存住房公積金一年以上,可申請公積金貸款。
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保障以公辦學校為主接受免費義務教育。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加強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社區綜合性文化中心等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文體服務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解決困難、失能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2020年市城區人口達到120萬人
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度假區要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強化在科技、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服務功能,加快人口集聚。到2020年,市城區人口達到120萬人。
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人口和產業集聚,打造30萬人以上的縣域中心城市。
強化規劃引領,完善城鎮基礎設施,突出產業支撐,培育內生動力,打造一批經濟強鎮和縣域次中心,推進小城鎮向小城市發展。
科學規劃布局,重點在小城鎮駐地和產業園區建設規模在3000人以上的社區,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堅決避免千區一面,搞好配套設施建設。符合條件的納入城鎮化管理。
實現城市內外客運零距離換乘
征求意見稿中提到,要加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加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加大地下通道、停車、人防、城市綜合管廊等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地下管網建設和更新改造,逐步實現雨污分流和電線入地。科學規劃建設改造油氣管線,確保安全。完善城市道路網絡,加快道路提升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建設過街天橋,完善環城交通體系。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現城市內外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銜接。
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積極發展自行車和步行交通,構建綠色智能、便捷高效的交通體系。加強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加快餐廚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完善城建檔案管理。
每年建設100個示范村(社區)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按照發展中心村、保護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科學引導、因地制宜建設農村新型社區、中心村,著力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型、特色景觀型、鄉村旅游型、農業產業特色型鄉村。開展美麗鄉鎮、宜居村莊創建活動,實施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百千萬工程”。
從2014年開始,每年建設100個示范村(社區),對1000個村(社區)進行環境綜合整治,讓100萬名農民受益,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加快建設美麗城鎮和鄉村。
突出京杭大運河文化、黃河文化、阿膠文化等歷史文化特色,把城市打造成為自然風貌獨特、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魅力空間。舊城改造要注重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優秀建筑和文物,保留城市發展記憶。新城新區建設要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融入現代元素,彰顯時代風貌。
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和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制度,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讓人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申報和保護,堂邑鎮、柳林鎮、朝城鎮、壽張鎮、張秋鎮、阿城鎮、七級鎮、牛角店鎮、博平鎮、清平鎮積極申報國家、省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