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間,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人流如織,來自海內外的上萬名移民后裔參加祭祖大典。
“來對家譜的、祭大槐樹的人逐年增多,人們的尋根意識越來越強烈。”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祭祖大典活動負責人何東海說,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每年接待約120萬人次訪客,清明節客流最多時一天達8萬人次。
“中國人的尋根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基于血緣認同的家族尋根,尋根儀式包括修家譜、建祠堂、共祭先人等;二是基于文化認同的始祖尋根,比如拜謁黃帝陵、舉行祭炎黃二帝的祭典等。”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張勃說,中國人向來有慎終追遠的傳統,尋根文化濃厚,近代有所式微,這些年出現了復興的趨勢。
年屆七旬的王榮鐸是山東濱州一地王姓的家譜修訂主持者,近幾年經常有人找他來“對祖譜”。王榮鐸說:“修家譜需要組織者有錢、有閑、有文化,現今符合這些條件的人越來越多,家譜作用也被重視起來,參與修家譜的人就多了起來。”
“90后”的西南某大學大三學生葉子華僅知道自爺爺那一代從江西遷到廣州,對家族的其他故事則一無所知。“爺爺去世的早,我問爸爸,可他沒回過老家幾次,也知道的不多。”葉子華說,他計劃今年回一趟江西,探尋一些老家故事。
“出現尋根熱首先因為中國人有尋根的傳統。”山西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鄭玉光說,之所以近些年熱起來,與中國的城鎮化快速推進密切相關,因為城鎮化使人遠離故土,變得原子化、個體化,精神上的孤寂感是導致產生尋根愿望的重要原因。
“對個體來說,尋根能讓人找到歸屬感,汲取先人的精神力量,廓清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到哪里去的生命追問。”鄭玉光說,對國家來說,尋根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常嗣新說,對一些背井離鄉在城市里打拼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成了“精神上的個體戶”。這時家族觀念能讓他們找到自己在時空坐標中的位置,找到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