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堵車交通模型”是面城市規劃的鏡子
時間:2014-04-27 15:06:02
來源:紅網 作者:周歌
“這是機動車通行的,這里走非機動車。”4月24日,漢陽楊泗社區70歲居民李希付,開心地對記者說,自己潛心研究10多年的交通樞紐模型設計完成,“如果城市道路按此設計,既不需要信號燈,又不會造成擁堵,可有效緩解‘城市病’。”李希付介紹。10多年前,他退休后來到武漢,2000年起,幾乎走遍武漢的大街小巷,歸納了三鎮31條南北向、東西向主干道,并根據實際道路情況設計完成自己理想的交通模型。(4月26日《楚天都市報》)
姑且不論七旬老人李希付精心設計的“不堵車交通模型”是否具備實踐操作價值,但老人潛心研究10年,只為前效緩解“城市病”,這種可貴的精神值得點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遞出公眾的無奈之情。如此精心設計的“不堵車交通模型”,是面城市規劃中需要時常照照的鏡子,值得很多地方政府以及城市規劃、設計等部門認真反思。近些年來,不少城市都面臨著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特別是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嚴重的擁堵問題更是令百姓苦不堪言。
不可否認,機動車數量的大幅飆升,自然是導致交通擁堵問題的關鍵因素。但是,如果城市規劃、設計等相關部門能夠在工作當中多一些長遠發展戰略,能夠本著“百年戰略”打造每一項市政工程,即便不能從源頭上有效根除交通擁堵問題,但很多城市的交通狀況勢必會大大得到改善。然而,當下一些城市規劃、設計部門不僅不能主動而為謀求本職工作,而且,也正是由于他們的不作為乃至亂作為,才會導致當下不少城市頻繁出現“短命工程”。
比如說,有些城市剛剛建好的道路,由于無法承載公眾需求,很快又耗費巨資,或是大面積進行拓寬,還是干脆“推倒重來”,這不僅給公眾的出行帶來極大不便,也無端揮霍了大筆資金。按理說,在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大形勢下,對于機動車數量大幅增加的狀況,作為城市規劃、設計部門來說,完全可以預料,因此,在對城市道路規劃設計以及停車場等規劃設計時,都應當充分考量這一因素,從而做好最合理、最科學的規劃,為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承載力提供根本保障。
另外,近些年來,全社會都在大力倡導低碳出行、環保出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規劃理應為自行車出行提供更大的便利,然而,讓公眾深感寒心的是,不少城市道路現在難以看到自行車道,而且,很多公共場所難以找到存放自行車的場所,這樣一來,難免會挫傷公眾參與綠色出行的熱情。如今,面對七旬老人精心設計的“不堵車交通模型”,想必值得各級政府以及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好好反思,并在未來的工作當中多一些主動而為、多一些超前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