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報日前報道,在一年不到的時間里,以文化藝術品、家常日用品、文玩老物件為主的舊貨地攤集市出現于上海城隍廟附近,這種類似古玩文化地攤形式再度引起了滬上淘寶者的關注。
城隍廟歷來是滬上人氣最旺的地方,如同上海近年來出現的跳蚤市集一樣,自去年開始,每周五晚上九點過后至凌晨,從上海老街起,長達一公里左右路段,匯聚上千個地攤攤位,陳列各種各樣龐雜的舊貨,包括改革開放前使用的舊茶具、舊餐具、酒具等家藏日用品,各種老報紙、老期刊、文檔資料等文雜物件,以及留聲機、唱片、香煙盒等飽含舊時記憶的舊貨。城隍老街的舊貨集市,在淘寶者中口耳相傳,被越來越多的淘寶愛好者知曉,吸引著人們紛紛前往,猶如一道接地氣的城市文化風景線,吸引著愛好收藏和舊物市民紛至沓來。
這不由讓筆者聯想到國外遍及各大城市的跳蚤舊貨市場,從巴黎、倫敦、米蘭、到紐約、東京等固定的跳蚤市場,那里全然沒有半點“貧窮”和“骯臟””的感覺,提供交易交流的,有未經使用的全新物品,也有七、八成新的物品,不僅有古董、古玩和藝術品,還有許多生活日用品,這些跳蚤市場多選擇社區空地,或城市廣場,沿街綠地,有的在晚上舉辦,成為提供市民交換舊物,集聚人氣的地方,而且我們發現,越是發達城市,人們越喜歡這種市集,國外人對二手物品的珍視,仿佛對待一件有歷史價值的物件,自己不需要的,愿意以非常低的價格、或免費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使用,因此印象非常深刻。
“存在即合理”。文化地攤的存在,具有時代現實意義,地攤上很多東西,都是歷史的沉淀,交易是一種文化交流,文化地攤夜市作為一種原始交易方式,通過買賣,把很多回收來的廢品,轉換成了閱讀或收藏對象,能把很多具有文化收藏價值的東西保存下來,可以說文化地攤是城市文化的一個載體,它保存著市民的文化記憶,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文化進展,是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陣地,向旅游者展示本土文化的平臺。
提供市民一個閑置不用物品的交流場所,倡導物質使用的最大效應,文化地攤和跳蚤市集都是很好的形式,市民通過地攤和市集交換到的,不僅僅是一種物件,還有物質背后的故事,既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節約消費的資金,還能夠營造節儉文明風尚,展示城市文化和諧交融的別樣景觀,只要符合城市管理和文明交易規范,這種蘊含城市底蘊、讓市民文化更接地氣的文化地攤,完全可以有序有效的運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