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報告》測算表明,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約為13萬元。其中,東、中、西部地區人口轉移的公共成本分別為17.6萬元、10.4萬元和10.6萬元。(中國農業信息網 3月18日)
推進城鎮化進程,是本屆政府的重要施政方向。以人口為核心的城鎮化,一改以往的土地城鎮化、規模城鎮化的舊有認知。此次中科院發布的《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報告》,無疑對于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提了一個醒,為各地政府、農民及相關組織全面了解城鎮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覺,也提出了系列問題,尤待各方探索完善。
3月16日,在福建福州倉山區蓋山鎮某村一處農民工租住點發生一起火災,火災造成一名三歲男童死亡。而事故的背后,是這些農民工住宿條件差、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等諸多問題,雖是個案,卻把農民城市化的成本,以真實刺眼的事實呈現在各方面前。
農民市民化,重點要解決的是住房問題。在進城農民基本實現就業的背景下,農民希望在城市有自己的住房成為農民的心結。《報告》中指出,農民市民化,需要一次性支付10萬元左右的購房成本。這占據了農民市民化成本的七成多,因此,實現農民市民化,降低農民市民化成本,有賴于建立完善住房供需機制,建構起以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商品住房在內的多重住房保障體系,讓農民能夠留下來、住下來、住的安全,這應該是各級政府的責任。
實現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各種自然資源、政策資源都要圍繞人的城鎮化來展開,對以往城鄉二元化的制度是一個挑戰。以農民工子女教育為例,根據實際情況,各個城市教育體系能夠容納農民工子女的比例并不相同,有些城市可能是80%-70%,其余的還是在農民工子弟學校里。倘若不是因為上學難、上學貴問題,福建福州環衛工的3歲兒子在幼兒園里,也可能逃脫被燒死的厄運。
當然,城鎮化的進程,是一個漸進過程,既需要各級政府的持續關注和投入,也需要農民自身承擔部分成本。但最大限度的減輕農民成本、明確政府責任尤其必要。這就需要通過對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在鄉村擁有的教育、醫療等資源與城市(城鎮)資源進行有序對接,使各種資源能夠與進城的農民同步轉變,確保農民能夠進城,且無后顧之憂。
城鎮化是挑戰,需要的各級政府對城鎮化的切實關注和持續投入,需要破除功利心態,不能簡單地把城鎮化看作是拉動經濟增長,而是最終要讓城鎮化的農民受益;更是一個機遇,使將帶來體制機制的創新和開放,最大限度的激活市民化了的農民積極性,帶動經濟和社會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