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部分城市的急劇擴張,已經涌現越來越多空城,高大密集的樓盤中,少有人煙,晚上偌大城區只有兩至三成燈光點亮,孤零零毫無人氣可言,看似“鬼城”浮現。(3月3日《中國產經新聞報》)
媒體報道,僅去年,國內就出現了12座新“鬼城”,在這些城區內,多數樓房都是空置率極高,鮮少有人。看著這組數據,突然想到幾個名詞:蝸居、蟻居、洞居、群租與夾心層。
和購房者聊的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房價:“房價什么時候能讓工薪階層承受得起?”,“什么時候不靠‘啃老’能住上房子?”當這么多的問題出現在眼前,再浮想起12座新增鬼城的頹廢景象,一邊是建造好的新房無人居住,一邊是那么多群體無房住,把這兩者關聯起來,啼笑皆非。
“鬼城”的出現,與城市急劇擴張密不可分。首先,房地產業作為地方主要的財政來源,地方不根據實際需求指導房地產開發建設,開展大規模賣地、造房運動,特別是三四線城市,住房消化能力本身就差,成交量持續走低,導致庫存量越積越多,供大于求,空置率隨之變高,“鬼城”應運而生。其次,一些片區商品房建好后,后期配套設施跟不上,出行、購物等均不便,很難會有居民入住。
2013年起,鬼城逐漸增多,如鄂爾多斯市新城康巴什、杭州天都市、河南鶴壁、湖北十堰和山東威海等紛紛加入“鬼城”行列。“鬼城”究竟有多少?并沒有官方統計數字,我們所聽聞的也僅限于媒體的報道,“鬼城”開始從三四線城市,蔓延到一線城市。
地方財政在增長,“夾心層”卻越來越多,“居者有其屋”越來越難。一味圈地造城的地方政府,為何不給這類群體一些保障與福利,在保障房建設中,覆蓋這些“夾心層”?近年來,不少保障性住房項目難以順利開展,年前就有媒體曝光國內幾大城市保障性住房項目口號響亮,行動遲緩。這類項目開發商不賺錢,政府不賺錢,誰都想喝湯不愿意啃骨頭。然而,建造大量的商品房,有需求者無力購買,只能空置。想給鬼城空置的城市一個小小的建議:把空置的住房作為保障性住房,亦或者作為租房聚集地,分配給真正有需要的人,反正,鬼城閑置也是閑置,難不成真的讓“鬼”居住?
此外,鬼城逐漸蔓延,其背后隱藏著不小的房地產泡沫,一旦鬼城出現,地方財政斷鏈,再去收拾殘局很難恢復如初,鄂爾多斯、溫州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房地產業并非朝陽產業,土地有限,總有賣完的時候,單純靠它來支撐地方財政并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