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城管!為什么就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結婚。轉眼間畢業已經7年了,做過老師,干過煙草稽查,去年穩定下來進了城管執法局……悲劇就這樣來了。”“我頻繁出現在各大征婚網站各種相親場合。可是只要對方知道我是一個城管,立馬QQ就不說話了,或者走開。”近日,一篇《難道就因為我是一名城管,我就找不到媳婦》的帖子在天涯論壇西安版塊被網友“吵”得火熱,主人公是一名西安城管,訴說了自己因為職業找不到對象的苦惱。(華商報,10月11日)
在當前社會語境下,城管的職業名聲欠佳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種尷尬不僅體現在城管執法者與與執法對象之間并不和諧的關系上,而且逐漸投射到城管執法者的個人境遇上。某城管執法隊員相親時因為“城管”身份而屢屢被拒絕,可謂社會對城市管理問題的鮮活反映。
根據網貼反映和記者調查,這名城管執法人員的苦衷是切實存在的。女孩得知發帖者“城管”身份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以及記者隨機采訪的結果,城市管理執法者形象不好、名聲欠佳是客觀存在。網絡流傳的以“城管來了”為主題的《清明上河圖》雖有放大的效果,但筆者的一次親身經歷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一次在縣城內遇到鄉鄰推車賣自家種的蘋果,駐足聊天過程中,忽然鄉鄰喊了一句“孬種來了”推車就跑,我扭頭一看城管執法車正從前面過來,待回過頭,鄉鄰混在小販們四散奔逃的隊伍中,已經不見了蹤影。
城市管理隊伍名聲欠佳,使得有城管執法人員個體因為“身份”問題而遭相親對象拒絕,這或許會被看做一種另類的“職業歧視”或“身份歧視”。但需要明白的是,這種“歧視”因為建立在對城市管理制度不滿,因而“連帶”到對城管執法隊伍憤恨的基礎上,便有了某種意義上的情緒共鳴。相對于其他如相貌歧視、性別歧視等遭受社會批判的情形不同,對于城管的這種“身份歧視”或“職業歧視”,卻容易引起民眾對此“歧視”的情感支持,甚至還會“再踏上一腳”。這種反常的心理情感表現,顯然是令人不安的。
究其根源,現行城市管理制度科學合理性的欠缺,使得城管執法在現實操作層面上存在一定的“灰色空間”,在這些空間中,城管隊伍在管理和執法過程中的自由處置權限,并未受到法律法規有效的約束。這就使得城市管理的制度性缺陷,通過城管自由處置權的欠妥應用投射到個體城管執法隊員身上,產生了一種源于制度缺陷的職業性“誤傷”行為。這種“傷害”,是社會對城市管理制度缺陷不滿情緒的正常流露,但將這種樸素的情緒反應加諸具體城管執法人員身上,在“連帶責任”“擴大化”的同時,難免存在“誤傷”的危險。
如媒體報道,這名發帖的城管執法隊員“主要負責對違規停車和夜間噪音的處理,局里也要求我們文明執法。”卻因為“城管”身份而被女孩一再拒絕,顯然屬于“誤傷”。“對城管這個群體少些偏見多些理解”、“我會一直要求自己文明執法”,這名城管執法者的呼吁,是對因職業身份遭遇“誤傷”的無奈,也映射出城市管理的制度性缺陷面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而無法做出靈活因應的尷尬。從城管執法者因為“身份問題”遭遇相親女孩“歧視”,可以看出普通民眾對城市管理隊伍的樸素印象,更能從中瞥見人們對現行城市管理制度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需要的不滿。這些,都應該是城市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改進,進一步提高服務民眾生活需要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