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道德規(guī)范里一直崇尚誠實守信、路不拾遺。但頻頻發(fā)生的哄搶事件,卻給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抹了一層暗淡的灰,如霧霾般久久散不去,讓廣大有良知的民眾眼前不干凈,心里不舒服。
從哄搶事件頻出,我們看到了很多,既有公眾道德的缺失,法律意識的淡薄,也有警力應(yīng)對相關(guān)事件的能力欠缺以及懲治相關(guān)涉事人員力度不足,法制不健全等。這里,筆者認為,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民眾貪念+“從眾心理”嚴重。
說到貪念,估計沒幾個人敢說自己從來沒有過貪念,只不過大多人把自己的貪念約束在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內(nèi),能夠理性的對待。而那些哄搶者就屬于“見利忘德”,將自己貪欲釋放出來,損害他人利益。
有專家分析說,聚眾哄搶行為的發(fā)生主要源自民眾的一種“從眾心理”,“根本還是在于個人骨子里信仰的缺乏,道德理念的缺失,沒有自己的主見,隨波遂流,導(dǎo)致發(fā)生類似的缺乏理性的行為”。前些年,我們聽得多的一句話是,中國人愛湊熱鬧,去年,我們聽得多的一句話是“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大媽”,這幾句話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在諷刺中國民眾的從眾心理??匆娦迈r事兒,一群人湊過去看熱鬧,就會引起更多人圍觀;過馬路有交通規(guī)則,看見一群人不管紅綠燈直穿馬路,后面便會有更多人加入進去;看好黃金走向,一群大媽便組團購買大量黃金儲備起來。2014年伊始,又出現(xiàn)一個熱詞:“中國式哄搶”。
當然,在看到如此頻繁哄搶事件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正能量,2013年12月17日,內(nèi)蒙古司機厙師傅拉著20余噸橙子在陜西銅川一公路上發(fā)生側(cè)翻,在他手足無措時,幾位附近的村民趕了過來,沒有一個人搶,都是幫著收拾;今年元月8日,福建女工熊發(fā)明在餐廳擦窗時,不小心將藏在錢兜里的6000元鈔票從高空撒落,路過的市民紛紛撿錢,最終只拿回300元,而隨后,事情又發(fā)生了溫情的“大逆轉(zhuǎn)”:夫妻倆一共收到了兩萬多元錢。
行善也有“從眾心理”,當有人第一個沖出去行善并形成示范效應(yīng),那么后面的人也會效仿做好事。如何讓善的表達更多一些,惡的沖動更少一些,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管住我們的貪欲,積極行善。引用人民微評的一句話就是,“不讓個別的灰色黯淡人心,不吝嗇每點善行,別忘了那一句,你怎樣,中國便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