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譚少容報道) 深受各界關注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六大任務,《城市化》雜志、城市化網特邀請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多位專家分別對六大任務進行解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王凱說,中央提出“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這一任務很有遠見。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是城鎮化的空間載體,如果沒有這一載體,我們的建設行為、產業布局和人口流動就沒有方向。
王凱指出,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關鍵在“優化”二字上。因為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有很多種,可以是大城市為主、中小城市為主甚至小城鎮為主,但要科學、合理、可持續,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比如城鎮沿交通干線布局,城鎮發展要有充足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不能僅僅為了經濟目的將所有的平原地區、生態比較好的和生態敏感地區都占領。
他認為,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這一任務的執行會遇到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博弈,核心的問題是對國家資源環境保護的認識不一致。“中央希望云南、貴州、重慶、青海等生態脆弱、敏感的地區是我國水源充足、森林覆蓋率最大的地方,不希望資源保護地區有過多的人口聚集,城市發展、人口規模和城鎮化進程應該適度;但對于地方而言,過多的人口聚集會帶來經濟發展和更多的GDP,地方政府更希望自己發展得最大最快、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不會太在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盡管有困難,但前景向好。”他分析說,其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60項改革任務中,提出了對于生態敏感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的補償制度,如果地方將水源地、森林保護好,會有一定程度的生態財政轉移支付,幫助改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其二,資源的開采需要收取資源稅,這一門檻的設定能有效遏制過度發展的規模;其三,對領導干部業績考核的體制機制的轉變。王凱說:“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因為地方在過去30多年發展中的傳統路徑不太容易轉變,財政轉移支付的制度和資源稅制度不能馬上建立,另外,監管的力度是否到位都將影響到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