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6日電中國全面放開小城市的落戶限制,同時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成為外界關注中國城鎮化發展模式的焦點。香港《大公報》援引中國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觀點指出,這種漸進式的變革是中央考慮既有利益結構和關系后的現實選擇。
文章說,創下全球大規模人口遷移和城市興盛記錄的中國,眼下正處于如何突破制度“慣性依賴”,尋找未來發展道路的歷史節點。李鐵說:“這些年過于急躁地大拆大建,中央領導為此感到困擾,想矯正糾偏降低風險,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線。”
中央今次特別提出要科學有序、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城鎮化,在李鐵看來,這充分考慮到了大城市居民心理狀態。“這些年隨著政府更多的公共投資轉向城市,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福利遠遠高于農村,固化了城市居民利益關系,進而形成了強烈排外心理。如果大量農民進入大城市,肯定造成大城市既有固定居民的心理排斥。”
李鐵分析說,外界往往認為大城市房價高導致生活成本高,但事實上,大部分流動人口并不購置住房,反而享受大城市公共資源產品價格低的福利,“為了保證城市穩定,大城市水電公交天然氣價格的改革相對滯后,基礎設施供給存在大量福利補貼,這類補貼吸引了很多外來人口。”
“放小”打造舒適生活
與此同時,大城市管理者所面臨的壓力也令中央不得不嚴格控制人口規模。李鐵說,“城市爆炸性增長,直接產生交通擁擠和環境污染問題。”
一方面是不能讓大城市繼續膨脹固化成利益集團,一方面則是引導農民有序進入小城鎮生活,這一舉成為決策層屬意城鎮化變革“抓大放小”的發展思路。事實上,此種變革信號早有跡可循。今年李克強履新國務院總理后,首次到江蘇調研時就直言,“小城鎮建設好了,甚至比大城市生活得舒適方便。”
李鐵說,按照經濟和市場規律,在現有資源分配格局下人口流向大城市尋求就業的趨勢不可避免。至于如何推進小城鎮的發展,他就認為小城鎮的管理者要尋求政府管理體制和觀念等自我變革。
以人為本破貧民窟宿命
前幾年大熱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讓人們看到大都市繁華背后的陰暗面,對于中國即將開展的新一輪城鎮化,有人言之鑿鑿稱將產生大量貧民窟。李鐵分析說,“這種臆測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在李鐵看來,目前自由遷徙已在中國實現,只不過流動人口沒有享受到遷徙后迭加在戶籍上的福利和公共服務。
李鐵表示,中央會議提出城鎮化要以人為本,就是要重點解決農民進城以后的公共服務問題,“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合理流動,在流動過程中又進一步解決公共服務問題,這是中國推進城鎮化長期明確的戰略目標。”
那么,中國未來是否會出現大面積的貧民窟?李鐵說,有三條原因令中國不會出現類似印度以及拉美國家的大型貧民窟。第一,在目前大城市沒有完全放開落戶限制的情況下,流動人口的舉家遷徙行為受到影響。第二,有別于巴西公地三不管的狀況,內地國有土地管控嚴格,流動人口集中遷徙不存在空間和條件。第三,不少進城務工的農民在故鄉都有自留地,再加上中國鄉土傳統文化特性,決定了流動人口會理性衡量機會成本。
“中國流動人口最重要的特點是他們在城市均有就業,而不會是盲目向城市遷移。他們在老家也留有宅基地,意味著不會馬上淪落為無家可居者,在城市遇到困難都留有后路。”李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