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的房價會怎么走?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評論。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稱:保障房如果抓得好,達到一定比例的時候,30%或者說更多一點兒,那是完全能夠抑制房價,和保障中、低甚至其他一些人住房需求的,這是對的,但是我不主張大規模地建設保障房小區?,F在我們建的大量保障房小區在十年、二十年以后很可能會成為未來的貧民窟。(中國廣播網12月19日)
一邊對保障房建設抑制房價懷有期待,另一邊,大規模建設的保障房小區卻又有在未來淪為“貧民窟”之憂。保障房的走向究竟如何,的確令人喜憂參半。不可否認,政府參與保障房的建設,甚至立下軍令狀,當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保障房的建設進度,現實中,各地保障房建設項目,的確也是風生水起,在土地、規劃、建設審批等諸多環節,可以說是一路綠燈。
然而,正所謂“蘿卜快了不洗泥”。放在當下城鎮化進程中爆發出的住房需求,保障房當然有必要保障供應,但假如認為保障房針對的是中低收入群體,便可以放低要求,甚至在規劃用地選址、建設工程質量等方面,也就低不就高,只管供應量,卻忽略了保障對象的需求以及保障房本身的效用與配套,大規模建設的保障房小區,最終淪為新的“貧民窟”乃至“棚戶區”,恐怕絕非危言聳聽。
現實中,保障房項目選址偏遠,交通生活配套毫無“保障”的現象,恰恰相當普遍。乍一看來,把好地段用來建商品房和高檔房,把偏遠地段用來建保障房,似乎才沒有貴賤倒置。只不過,不顧生活配套的保障,大規模在偏遠不成熟區域建設保障房,恰恰背離了“保障”初衷。既然保障性住房針對的人群是中低收入群體,這一群體對于任何一點生活成本的提高,顯然都相當敏感。不難設想,當針對這一群體的保障性住房被選址在偏遠、交通不便,配套更不完善的地區時,無疑會極大的增加他們的日常生活成本。現實中,建好的保障房因為過于偏遠,而遭遇中低收入人群棄購,分配遇冷的教訓,其實早已有之。
相比國內的保障房更多被集中于偏遠郊區,海外的保障房規劃,則是另一番情形。據王健林先生介紹其在在倫敦的黃金地段,白金漢宮旁邊,泰晤士河旁邊,取得的一個豪華公寓的開發權,包括酒店,居然要配建5%的保障房。倫敦就是根據區域,有的區域是20%,有的區域10%,最核心這種黃金地段的要配建5%。優質地段并未表現出嫌貧愛富,反而一定要為保障房留出一定的比例,這樣的規劃理念,看似并未將土地開發的利益最大化,但其背后所體現的關照與智慧,恰恰值得國內借鑒。假如保障房意味著將中低收入階層驅逐到城市邊緣,不僅背離了保障初衷,也不可避免的形成社區的割裂與分化,由此而帶來的城市隱憂,倒是更令人擔心。當然,城市核心區段為保障房留出空間,同樣需要警惕保障房分配的福利化。
基于此,保障房成新的“貧民窟”,當然絕非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保障房的建設是為了滿足中低收入群體的居住需求,也應毋庸置疑。但假如保障房現實中的確有淪為新的“貧民窟”的可能,甚至因為基本交通生活配套的不足,而根本發揮不出保障的效用,恐怕同樣值得反思。無論如何,保障房更應補足中低收入群體居住條件的那塊“短板”,而不是把保障出新的“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