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迎來了運行百年紀念日。這是南美第一條地鐵,也是繼倫敦、紐約、柏林等少數城市之后的全世界第十三條地鐵,是當時阿根廷經濟繁榮的重要證明。
從百年前的老照片上看到,當時阿根廷的地鐵乘客,基本以男性為主,清一色穿西裝、系領帶或領結、戴禮帽,每人一張報紙,低頭閱讀,一副紳士派頭。乘客中只有極少數女性和戴鴨舌帽的工人。資料顯示,當年這條地鐵日運17萬乘客。1913年12月1日,布市A線地鐵正式通車,之后30年間,布市又不斷增加了B、C、D、E共4條新線路,到1949年,年運送乘客達4億人次。
但到上世紀50年代,阿根廷地鐵開始走下坡路。城市不斷擴大,人口持續增長,可地鐵建設完全停頓。
建設停頓、運力下降的同時,設備老化問題嚴重。布市地鐵A線一直使用當年從比利時進口的老式木制車廂,運行百年后,速度、安全性、舒適度上的缺點明顯。管理不善、事故頻發的問題更突出。僅薩緬托一條輕軌,近兩年來在同一路段連續發生3起重大事故,總計造成50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還有乘客素質的下降。據本地媒體報道,目前薩緬托輕軌乘客中,只有6%的人買票。
看看當年地鐵里紳士們的老照片,再看看今天乘客攀在城鐵車廂外“奮勇前進”的視頻,你不能不為阿根廷社會在百年里的衰退而嘆惜。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整個20世紀,阿根廷歷任總統中,只有極個別人能夠順利完成任期。執政黨派和決策人物頻繁更換的背后,是政策方向的不斷變動。上世紀90年代,總統梅內姆推出大規模私有化政策,多數國有企業被出售給美歐跨國公司。進入本世紀,阿根廷又推動國有化,把許多外資和私營企業收歸國有。
經濟政策失當是阿根廷不斷失去競爭力的又一重要原因。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多數時期阿根廷都推行產業保護、進口替代政策。長期保護主義的結果,使落后產業茍延殘喘,先進產業無法開拓市場。比如,目前只有農牧業靠著天然條件還有競爭優勢。另外,持續出現的債務危機和惡性通脹,使得阿根廷企業和個人都嚴重缺乏儲蓄意識。
經濟上的落后也侵蝕到科技教育領域。阿根廷歷史上曾經出現過5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3位是自然科學類,這在發展中國家殊為難得。但多次經濟、社會危機之后,國民教育水平明顯下降,今年全球中學生學習能力測試中,阿根廷學生在拉美地區排位已跌到第七。
向歐洲看齊的福利體系超過了實際國力。阿根廷上世紀中葉起就逐步建立了較好的免費醫療和教育體系,公共免費醫療和教育服務覆蓋了全國大部分人群,即使是最貧困人口也不存在無錢上學或無錢看病的問題。但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有另一面,一是經濟實力無法長期承受,經常靠借債維持;二是滋養了未富先懶的陋習。
一條老地鐵,折射阿根廷的發展歷程,也許可為發展中國家探索前進道路提供一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