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青年報》報道,12月17日,公安部副部長黃明通報了戶籍制度改革的時間表: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合法穩定住所和合法穩定職業為戶口遷移基本條件,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城鄉統一、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范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受訪專家認為,“特大城市戶籍改革問題”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仍是戶籍改革難點。改革須剝離戶口福利。
遙想當年,“戶口本”曾經是堪比空氣的生活必需品,買糧買煤少不了它?,F如今,戶口本終于一步步淡出我們的生活。只要拿著身份證,證明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公民,就可以在國境內的不同地方游走或停留、打工或安家。進步,早已經一點一滴地發生。
進一步打破戶籍壁壘,保障人們自由遷徙的權力,這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依法保障公民權益、促進社會公平的需要。戶籍制度改革終于有了時間表,這樣的消息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既有幸福、快樂,也有疑慮、急迫。
不容忽視的是,盡管我們外出工作、租房購物都不再需要戶口本,但是與戶口捆綁的東西依然很多,比如購房買車、孩子上學、看病報銷……怎么解決這些東西和戶口的關系,是戶籍制度改革中不得不面對的困難。七年的時間不算太短也不算太長,這些困難能不能被一一攻克?我們期待的是,戶籍改革的時間表可以一步步落地。
戶籍制度改革的時間表雖然由公安部通報,但需要切實發力的實際上并非公安部門。對于中小城市而言,只有加快發展,把自己的活力真正激發出來,才能擁有和大城市競爭的實力,才能改變人員流動極不均衡的狀況。我們所說的加快發展,絕不是指“GDP”,而是指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增長、舒適度與幸福感的提高。即便中小城市的經濟水平趕不上大城市,但如果公共服務水平、空氣環境質量、生活便捷程度都高于大城市,那么“逃離北上廣”就會成為更多人主動的選擇。
現在的很多大城市都在推廣工作居住證制度,通過一定的程序讓更多沒有本地戶口的城市建設者和居住者享有戶籍人口的福利。的確,很多人長期在一個城市工作、生活,為城市的建設、當地的稅收做出了很多貢獻,而且對“第二故鄉”日久生情。那么,我們的城市又怎能將其排斥在外?接下來,在控制大城市人口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完善工作居住證制度,讓那些在大城市定居和長期工作、生活的人們擁有歸屬感,盡量享受到和戶籍人口一樣的福利待遇。
有媒體分析說特大城市戶籍制度改革處在控制人口與戶口福利均等化的兩難之間。這里需要明白的一點是:戶口福利不均等,只會讓非戶籍人口里的中低收入群體感到更多生活的艱辛,而未必會起到控制人口的功效。從頂層設計來說,對于人口的流動,與其“控制”,倒不如多想一想如何“引導”。
戶籍改革的確困難多多,但它畢竟是順應民意的舉措。既然“延遲退休”都開始了迎難而上的改革步伐,戶籍改革理應擁有更大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