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算經濟賬,有關養老的話題就會過于經濟理性,給人以冷冰冰的感覺。今天,如果我們無視老年人的孤獨,明天,我們可能會承受更大的痛苦。
本報重陽節特別報道關注了一些獨居老年人孤獨的生活境況。稍加留意不難發現,這樣的老年人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無論是在城市的花園,還是在農村的巷口,都可以看到老年人孤獨的身影。正如所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正在加快。怎樣養老,不僅關系到今天的老年人,也關系到未來的每一個人。
毋庸置疑,養老就意味著投入。構建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政府要有財政投入,具體到每個家庭,子女贍養孝敬老人也是不小的開支。但是,如果只算經濟賬,有關養老的話題就會過于經濟理性,給人以冷冰冰的感覺。而現在大多數老年人所擔憂乃至恐懼的或許并不是老無所養,而是老來孤獨。有時候,我們以為老年人衣食無憂,應該是別無所求,卻忽略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大多數人都會遭遇轉型期的“陣痛”。因為城鎮化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上樓,開始新生活,隨之而來的是傳統的大家庭逐漸瓦解。在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大多已經就業、結婚,他們的父母也不得不面對兒女離家的“空巢”。家庭越來越小,老人越來越多,老來孤獨似乎不可避免。此時,如果我們不能重視并積極地應對老齡化和空巢化帶來的社會問題,老來孤獨的現象必然會更加嚴重。反之則不然,如果我們能在這個時期給老年人更多的人性關懷和精神慰藉,這個“陣痛”就有可能大大縮短。
讓老年人過得身心愉悅,家庭和子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現在的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家庭的人口結構呈現“倒金字塔”形,家庭的養老功能也逐漸弱化。但無論如何,家注定是老人最眷戀的精神港灣,子女注定是父母不舍的牽掛。孝敬老人既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現代社會的美德,不能因為家庭結構的外在變化而動搖。對很多老年人來說,孤獨并非必然要經歷的人生之路,只是因為子女的疏忽或冷漠,才不得不承受這種痛苦。只算經濟賬,打一次電話比千里奔波回家團圓更合算,也確有不少人還把這看做“新風尚”。其實,如果親情都可以掂量值不值,那么執著追求的財富又有什么意義?
今天,如果我們無視老年人的孤獨,明天,我們可能會承受更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