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兩則新聞對比著看頗有意味。前一則新聞是浙江杭州現山寨版巴黎,后一則新聞是教授呼吁保護鼓浪嶼老建筑。放在一起可以這樣解讀:這邊,粗劣仿造外國的山寨建筑鋪天蓋地,讓人們“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另一邊,屬于自己的歷史遺產老別墅,卻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詩意盡失。兩件方向相反的事同時成為新聞,細細思量,還真是意味深長。
前一則報道舉了浙江的例子,說位于杭州郊區的“廣廈天都城”,看起來頗像巴黎,內有“香榭麗舍大道”,還有“埃菲爾鐵塔”。但它建成7年后,小區的首層商店仍有許多空置著,給人衰落、冷清的感覺。媒體引用專家的話說,開發商其實并不知道消費者想要什么,以為復制知名地標和城市風景就會吸引人們購買。
平心而論,世界建筑史上,關于行業的借鑒一直存在,不足為奇,但借鑒與“山寨”有本質區別,“山寨”的特點是粗劣的仿制,無任何創新,同時品質下降。筆者并不反對“再造巴黎”或“再造英倫”,但是這種“再造”必須具備兩個要素,即硬件的真正品質和軟件的文化融合。假如光是外表的相似而內里的細節經不起推敲,或者填充文化內容的時候雜亂無章,其所呈現的不倫不類之怪相,比之本土建筑更顯失敗,因為巨大的反差更難讓人產生和諧感。
說到和諧感與舒服感,就不得不提到一些海邊城市的老別墅,在上海、哈爾濱、青島、廈門等地,蟄伏著眾多舊時建造的老別墅,它基本是由當時的老外一手操持,從設計到施工,完全原汁原味。用開放的眼光看,無論是否關乎殖民背景,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它們為一座城市增添了強烈的歷史感,提升了文化含金量。但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這些文化遺產常常被鼠目寸光者糟蹋得不堪入目,所以才會有一位上海教授在媒體上發出慨嘆:“再走鼓浪嶼,滿眼不倫不類的家庭旅館,直接壞了老別墅的風華。”在這位教授的眼里,世界各地都有老別墅,而鼓浪嶼的老別墅,卻有別于任何一個地方,有著獨一無二的人文神韻。是什么神韻呢?是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神韻,是“非此不可”的獨特意蘊。可惜,好東西不著力保護,卻將精力財力忙于“山寨建筑”了。
好在有關領導腦子清醒,如廈門市領導就趁“教授發難”之際,表示要通過綜合整治把鼓浪嶼的美展現出來,力度要更大,成效要更明顯,要建立起長效機制,讓居民和游客滿意。但筆者認為,光靠領導清醒是不夠的,建筑遍布于民間,只有全民形成“保護建筑文化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之根”這一共識,才會自覺配合整治。說到底,無論是保護有文化價值的老建筑,還是避免失敗的山寨建筑,歸根結底是一個文化共識問題。假如我們能夠做到該保護的保護,該借鑒的借鑒,該原創的原創,那么,我們就不會被簡單地詬病為山寨。